本篇文章2279字,读完约6分钟
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固体碳家底首次明确
日前,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前所长、北京大学教授方精云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所副所长由贵瑞研究员负责的气候变化应对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专项(简称碳专项) )生态系统碳固定项目群小组分析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森林、草地、灌木、农田)的碳储量及其 4月17日,研究小组正式公布了这一系列原创性的巨大成果。
方精云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过去几十年中发挥了重要的碳汇作用。 其中,中国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固碳主体,贡献了约80%的固碳量。 另外,首次用国家尺度上的直接证据说明了人类比较有效的干预可以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固定能力。
系列成果以专辑形式于北京时间4月18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杂志《美国科学院纪要》( pnas )上正式发表。 这是我国科学家(也是发展迅速的中国科学家) )首次在《美国科学院刊》上以专辑形式系统、集中地发表了研究成果,突出了我国科学家在全球碳循环和碳收支研究方面的国际领先地位。
缓解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利用陆地生态系统是最经济可行的方法
以全球变暖为首要特征的全球变暖,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人类采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产生的以二氧化碳为中心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变暖的首要原因,这一点众所周知。 因此,年11月4日正式生效的《巴黎协定》中确定,要求世界各国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活动,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全球变暖速度。
据介绍,目前减缓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人为节能减排,二是调节自然生态系统的固碳。 方精云说,陆地生态系统通过植被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碳。 利用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固定是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最经济、最环保的方法。 因此,如何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固定能力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行业,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
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碳专业。 该项目的核心副本之一是深入研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特征、时间空分布规律以及国家政策的碳固定效应,这在满足《巴黎协定》要求的同时,中国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增加的趋势相反。
5年项目执行期间,来自中国科学院及大学、部委所属35个研究院所的350多名科研人员,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布进行了系统调查,调查样本1.7万余份,累计各类植物和土壤样本超过60万份。 方精云表示,我们将收集全部数据,统一提交整理,统一控制数据质量,统一进行数据挖掘,从多方面系统深入分析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特点、驱动因素及相应的生态系统功能,最终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国家尺度表明,人类比较有效的干预可以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
pnas以相册形式发表了项目群7篇研究论文,全面系统地报道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响应,分析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固定能力的强弱和空之间的分布,以及生物多样化和大规模养分条件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
其中,有4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一、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近几十年来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碳汇作用。 例如,2001年期间,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固碳量为2.01亿吨,相当于抵消了同期中国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 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为碳固定主体,贡献约80%的碳固定量,农田和灌木生态系统分别贡献12%和8%的碳固定量,草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基本处于平衡状态。
二、首次以国家尺度通过直接证据说明人类比较有效的干预将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固定能力。 包括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草工程、长江和珠江防护林工程等在内的我国重要生态工程和秸秆还田农田管理措施的实施,分别占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总量的36.8%(7.4千万吨)和9.9 %
三、首次以国家尺度开展群落水平的植物化学计量学研究,验证了生态系统生产力与植物养分储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明确了植物氮磷元素的生产效率。
四是首次明确了生物多样化与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土壤碳储量的关联,证实了增加生物多样化不仅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还可以增加土壤碳储量。
还表明,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密度低于同等气候条件下其他地区,仍有较大的固碳潜力。
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数据
pnas是国际上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之一,在资源和生态环境行业,其影响与英国《自然》和美国《科学》齐名。 在该刊物上以专辑形式全面、系统地发表研究成果,不仅在中国,在亚洲也是首次。 这项成果的发表表明了中国科学家在碳循环、全球变化、生态系统生态学等行业的国际地位,体现了中国科学家在该行业研究的国际跟踪和从并行到领先的飞跃。
在全球变暖的国际谈判中,获得科学数据的人掌握着谈判的主导权。 这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发表,不仅准确判断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而且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测算这一科学难题提供了应对方法,为国家国际谈判决策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在几年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中国的碳排放量长期以来被高估,生态系统的碳固定能力被低估。 碳专业的这次调查研究是为了弄清中国碳收支的家底。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说,碳排放权等于快速发展权。 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但中国也必须维护快速发展权,中国人民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 在国际谈判的游戏中,我们必须用科学数据说话。
此外,这一成果为人类干预促进生态系统碳吸收提供了新的知识,也为其他正在经历类似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国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美国科学院会员英特尔·; 并购与混合; 薇玛评价说:“这个研究很重要,用实例表明了生态系统恢复项目在减缓全球变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项目群系统规范调查了1.7万多个样本,是继国际生物圈计划之后,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野外调查计划。 方精云先生是这样说的。 “这为研究中国植被生产力、碳收支、生物多样化的宏观结构提供了大量的野外实测数据,包括中国国土资源的规划、保护和利用、生态文明的建设和‘ 中国愿景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数据。
原标题: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煤家底首次明确
标题:“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家底第一次摸清”
地址:http://www.s-erp.net//sddc/10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