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16字,读完约4分钟
在5月初结束的第四轮中美战术与经济对话中,胡锦涛主席提出了双方应迅速发展“新型大国关系”的构想。 新型大国关系是什么,如何快速发展这种关系,以及这一构想能否成为现实等,受到了全球的关注。
冷战结束后的二十年间,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板块,世界对中美关系的兴趣高涨,中国能否取代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问题,也经常在西方被讨论、提及或炒作。
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意味着打破历史上大国之间对抗、争霸以前流传下来的逻辑,解体其现实性和可能性,必须理解以下两点。
一是,尽管大国关系仍有实力和影响力较大的竞争侧面,但权力政治已不是唯一的复制品。 世界各国面临的经济快速发展等挑战需要国际合作与协调。 全球问题的凸现和全球治理局面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国关系的属性。
二是中美力量的消长,不是中国挑战美国的结果。 美国力量的下降与陷入两场战争和金融危机有关的中国力量的上升,不仅是由于持续的高速增长,也是由于在全球问题的管理中,关联性被压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这决定了中美的交流,有可能不冲突以前流传下来的大国。
另外,现实中的中美关系仍存在许多棘手问题,经济关系、安全关系、意识形态上双方争论不少。 这从本轮中美战术和经济对话的议题上也可以看出分歧之多和之杂。
事实上,问题可以谈判意味着双方有可能通过对话找到共识。 双方有矛盾不重要,如何思考和处理问题更重要。 目前,中美政府和社会主流群体明确表示,要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建立互信是不可避免的,不出现冷战的结局。
影响中美互信有两个基本因素。 一是双方实力对变化变得相当敏感。 二是意识形态差异仍是深层影响因素。
虽然这两个基本要素还不能完全消除,但只要双方认识到世界大势必须以合作为互动基调,各自就有可能从国家利益出发合理建立基本互信的基本含义,相信合作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
中美谋求互利共赢已成为共识。 胡锦涛表示,中美合作给两国和世界带来巨大机遇,中美对抗给两国和世界带来巨大损害,双方应相互尊重,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 克林顿国务卿说,繁荣迅速发展的中国有利于美国,繁荣迅速发展的美国也有利于中国,没有中美合作就不容易应对任何问题。 基于这种认识,美方表示双方不应走向冷战,而应建立“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最佳平衡”的大国关系。
中美为了建立互信,从操作的角度有两个挑战。 一个是机制,另一个是观念。 建立对话机制,把问题摆在桌子上,是谋求相互理解和共识的制度安排。 目前的战术对话机制基本上处理了这一层面的问题。 但是,光建立处理分歧的制度形式还不够,必须切实处理观念上的不信任。 没有这第二步,第一步也不可能长久稳定地持续下去。
为了消除不信任,一方面要在当前形势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不断推进互利合作进程,另一方面要通过信息表达建立新的共识,了解中美有着不同于以前传承下来的大国关系的新属性。
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中美三年的对话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计218个项目。 本轮取得的67项成果涉及宏观经济、贸易、投资、金融、能源、环境、科技、海事、快速发展援助等广泛行业; 并决定在区域和全球事务中加强信息表达协调,通过多边机制共同应对共同挑战,维护和平与稳定。
这表明双方确实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可以在这些利益的基础上实现互利共赢。 为了将来维持这种关系,消除怀疑是很重要的。 这不是消除意识形态的差异,而是如何在新型大国关系中正确对待对方,其中,相互尊重是关键。
要尊重彼此,就要照顾彼此的利益关心,消除误会。 目前中美之间的不信任,有意识形态差异的原因,但首要的是中美经济总量越来越近。 中国崛起后是否挑战美国,美国是否已经遏制中国,是导致不信任的根本原因。
目前,中国被视为大国,但以人均计算,仍是一个现实的快速发展中国家。 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好处的重点在于处理内政,国防建设以防御为宗旨,这些都不会改变。 这个国情决定也不能让中国走以前流传下来的大国权力竞争的道路。 中美之间有竞争,但从长期来看不会形成冷战那样的对抗措施。 当然,通过切实的行动实现双方的良性交流并不容易,但如果有可能,也有望实现积极的前景。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政治研究所的研究员)。
标题:““新型大国关系”考验中美”
地址:http://www.s-erp.net//sddc/13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