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29字,读完约5分钟

>; >; 背景信息: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月底,中国持有美国国债11789亿美元,仍比美国国债最大持有人1月底增收127亿美元,这也是我国连续第二个月增持美国国债。 在美联储第三次量化宽松政策( qe3 )预期增强的背景下,是否应该继续购买美国国债?

“QE3魅影隐现该不该增持美债?”

货币换算是更安全的

2月,中国又增持了127亿美元的美国国债。 自去年7月以来,中国的美国国债投资一直保持减持态势。从年7月至12月间减持了163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去年全年累计减持了594亿美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季度以来,我国经常性盈余缩小,但仅2月份的增收额就远远超过一季度9亿美元的经常性盈余,在外汇储备多元化凸显的背景下,这样的数字尤为令人费解。

对此,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127亿美元的增收规模不是净增资,而是调整了现有储备资产的币种结构,将部分欧元债券转为美元债券。

“这一调整应该表明,至少在美欧两个经济板块中,对美国相对较好。 ’梅新育表示,欧元债券的偿还情况肯定与未来的经济增长一致。 在目前欧洲的增长情况下,持有过多欧元债券的风险很大。 “美国作为一个单一的国家,与其欧盟的形式相比,其决策能力和应对效率要高得多。 ”

“QE3魅影隐现该不该增持美债?”

小幅度收购系期待着美国经济的恢复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教授李永森表示,自去年7月以来,中国对美债务投资始终保持减收态势。 减持操作除了因债权到期出售和债权合并而导致的减持外,还有美国国内的因素。

据他分析,迄今为止,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沉重的政府债务引发市场对中长期美元贬值的担忧,其国债利率下跌和外汇储备多元化投资大致是中国减持美国国债的主要因素。 现在相关因素正在发生变化,美国的就业数据在变好,qe3的期望也在减弱,现在的经济复苏势头正在高涨。 由此看来,我国小幅增资美国国债是资产的正常配置。

“QE3魅影隐现该不该增持美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王军认为,中国继续增持美国国债,是在全面考虑主要经济板块未来经济前景的基础上做出的合理选择。

最近公布的一系列美国经济数字,如顾客信心指数、零售销售额、失业率等,都相对良好,这反映了美国经济正处于复苏轨道。 特别是对欧洲的债务问题日益严峻,显然美国经济前景相对较好,美国国债仍是相对安全的投资目标。

“QE3魅影隐现该不该增持美债?”

债务货币化带来的债务风险扩大

美国国债真的是安全的资产吗? 在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美国,大部分债务以美元计价,不仅可以通过“美元本位制”支撑债务的国际循环,还可以利用货币的“估值效应”,通过债务货币化和变相贬值增加国民财富,但债权国的主权财产风险

“QE3魅影隐现该不该增持美债?”

从长远来看,美国债务海平面上升和债务货币化导致的美元贬值,给各国真正的购买力和主权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长期以来的廉价美元和廉价资本,各国在失衡中越来越深。

虽然目前美国国债的投资地位注定难以替代,但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的流动不仅要考虑流动性、盈利性,还必须考虑战术性和前瞻性。 中美两国之间的债权债务依赖关系必须被打破。

美国国债看起来像是安全资产,但美国很可能通过“债务货币化”来削减债务,因此持有美国国债所蕴藏的风险不容低估。 根据美国削减债务的经验,“债务货币化”曾多次将美国从债务危机中拯救出来。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本质是债务货币化。 美国“将私人债务国家化”,然后“将国家债务国际化”,让别国为美国危机买单。

今年上半年,为了防止欧洲都柏林危机的溢出效应,拯救美国疲软的房地产市场,FRB推出qe3的可能性越来越大,FRB的量化宽松将卷土重来。 因为这是该考虑中国如何扮演债权人的角色的时候了。

美国国债是世界经济的最大威胁之一

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松祚对松祚说,中国有句俗话,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我相信美国不会依赖债务。 正如前FRB主席格林斯潘所说,美国不需要依赖借款,只要印钞票就行了。 但是,真正到了一定程度后,美国可能就不擅长印刷纸币了。 我该怎么办? 这是个麻烦的问题。

“QE3魅影隐现该不该增持美债?”

松祚说,美国越来越大的国债市场,其他国家离不开它。 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国债可以被认为是赌博场所。 就像开赌场一样,世界上一个人,别来这里打赌,你要去哪里? 当然国债不是赌场,毕竟是有收益的。 问题是,由于美国采取量化宽松政策,物价上升,全球通货膨胀上升,因此购买美国国债的实际收益率难以保证。

“QE3魅影隐现该不该增持美债?”

松祚表示,从长远来看,美国国债是全球经济的最大威胁之一。 只有以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市场市场化改革为目标,才能摆脱美国国债的威胁。

标题:“QE3魅影隐现该不该增持美债?”

地址:http://www.s-erp.net//sddc/14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