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59字,读完约2分钟

中科院报告称,汶川震区堰塞湖风险基本消除

日前,中科院a级战术先导科技专业地球大数据科学项目发布了汶川地震十年遥感动态监测报告。 该报告称,到了今年,汶川地震区堰塞湖风险基本消除,生态恢复、灾区城市重建成果显著。

为了系统监测10年来地震灾区的环境变化和灾后重建进展,中科院战术先导科技专业地球大数据科学项目于今年3月启动了汶川地震10年遥感动态监测。 科研人员基于10年来海量的卫星数据,以及高空遥感飞机和无人机获取的航空空观测数据,通过空间遥感识别汶川地震灾后的动态变化,从而预测了地震区的

“中科院报告:四川汶川震区堰塞湖风险基本消除”

根据对震区堰塞湖情况的监测和判断,截至今年,汶川震区堰塞湖风险基本化解,最大的唐家山堰塞湖成为风景名胜区和重要水利设施,修建路桥,基本处理了地震堰塞湖对当地群众生活的影响。

十年来堰塞湖治理取得了巨大成绩,堰塞湖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汶川地震灾区通过重建设计具有重要的旅游价值。

监测判断汶川地震灾区重大滑坡和泥石流情况,截至2007年,各大型滑坡群滑坡植被恢复总体状况良好,由初期发育阶段转为稳定状态,滑坡活动强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但存在新发生的滑坡灾害等,如年新北川唐家山堰塞湖右岸山崩、年南堤镇山崩等,需要持续进行灾害风险的判别和监测。

“中科院报告:四川汶川震区堰塞湖风险基本消除”

项目还对汶川震区和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等重要灾区的植被恢复情况进行了动态监测和判断。 科研人员表示,与地震初期相比,全年该监测区域整体植被复盖呈增加趋势,61%的区域植被复盖度增长明显,63%的地区水土流失强度逐渐减弱。 地震对岷山山系东部和邛崃山系中部、北部大熊猫生境适宜分布区影响较大,植被损伤严重,从年开始植被经过过渡期逐渐过渡到持续恢复状态; 位于卧龙保护区东北部的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耿达基地经过多年的修复重建,场馆、道路等基础设施得以恢复。

“中科院报告:四川汶川震区堰塞湖风险基本消除”

另外,科研人员对房屋倒塌严重的灾区什邡、绵竹和安县(现安州区)进行了建筑区现状提取和变化拆除,发现灾区重建成果明显,与灾前相比,建筑区/(/k0/)之间的分布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 例如什邡、绵竹、安州行政区内的建筑区的50%是地表发生变化的重建建筑区,什邡市的山前地区由受灾时的斑状分布构造成为重建后的线状集聚的空间分布构造。

“中科院报告:四川汶川震区堰塞湖风险基本消除”

《人民日报》《年05月09日14版》

原标题:中科院报告:汶川震区堰塞湖风险基本消除

标题:“中科院报告:四川汶川震区堰塞湖风险基本消除”

地址:http://www.s-erp.net//sddc/9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