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15字,读完约3分钟

重庆商报-上游财经记者谭科实习生周凯槿

近日,重庆市生产力快速发展中心联合项目小组开展的课题新时期重庆经济中心城市建设目标路径研究,正式通过专家组考核。 这个课题对重庆未来建设高水平经济中心城市的目标和路径有什么思考、研究、建议,重庆商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市生产力快速发展中心项目组负责人。

“重庆市2035年将建设成为国际性经济中心城市”

重庆商报:能说明重庆建设国际性经济中心城市必须具备那些要素吗?

项目小组负责人:重庆建设经济中心的战术支持必须是雄厚的产业经济实力。 为此,重庆立足长江上游和大西南地区,面向全国,瞄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向,反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快速发展战术性新兴产业,改造和提高原有的制造业,加快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成为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产业经济

“重庆市2035年将建设成为国际性经济中心城市”

到2035年,重庆的创新带动能力将达到国际水平,研发支出占全市gdp的比重将达到5%,区域创新水平将位居国际化城市前列,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

重庆商报:将重庆建设成更高水平的经济中心城市,即国际性的经济中心城市,与周边省市相比,你认为重庆有那些比较的特点?

项目小组负责人:与周边省市相比,我认为重庆至少有五个方面的比较特点。

第一个是直辖体制的特征。 重庆作为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在扁平化行政管理框架下,运行价格低,管理效率提高,机遇政策全局共享,资源集聚能力增强。

二是交通工具的特点。 重庆地处中东部经济发达区和西部资源富集区的结合部,既有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学习经验的后发特点,又有领导我国西部整体、辐射到西走廊沿线国家的先发特点,继承了东启西的区位特点,成为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术的桥头堡和支撑点

“重庆市2035年将建设成为国际性经济中心城市”

三是经济实力大幅提高。 近年来,重庆加快了新经济、新业态的快速发展,本土互联网公司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现代服务业异军突起,新金融发展势头强劲。

四是内陆开放条件优越。 重庆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开放型大平台更加完善,大通建设更加深入,开放型产业更加丰富。

五是产业基础条件好。 工业体系完善,形成了汽车、电子两轮驱动、制造、化学医生、材料、消费品、能源多点支撑的6+1产业体系。 而且制造业基础雄厚,为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庆商报:与此同时,重庆要建设更高水平的经济中心城市,会存在那些突出的短板吗?

项目小组负责人:近年来,重庆经济高速发展,增长率高可喜,但由于基础薄、人口多,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gdp等指标都与国内发达城市有一定差距。 因此,建设更高水平经济中心城市的突出短板表明,经济结构不优越,产业比重大,支柱产业单一,创新要素聚集不足,创新能力弱。 人口环境制约变严,变革压力大; 基础设施短板制约,地区、城乡快速发展差距较大; 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体系结构不完整,城市化进程仍需加快; 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低价、高效、竞争性的市场环境有待改善的区域竞争力和影响较大,国家中心城市聚集辐射能力不够强。 与此同时,近年来重庆在放管服改革等方面走在实际前列,但在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形成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等制度环境建设上还存在差距。

标题:“重庆市2035年将建设成为国际性经济中心城市”

地址:http://www.s-erp.net//sddc/11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