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10字,读完约3分钟
中美经济和战术对话落下帷幕,双方谈论的话题更加广泛和深入,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汇率问题不再是最重要的议题。 市场准入、自由公平的贸易和投资环境的形成将成为双方关注的焦点,成为未来中美经济关系的核心议题。 对此,笔者认为,这标志着中美经济关系开始进入“从外到内”的新阶段。
中美经济关系再平衡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核心命题,如何实现平衡双方各有各的语言。 美国将自己的双重赤字归结为人民币低估,中国要求人民币持续升值40%,中国对此予以否认。 在这次经济对话中,人民币汇率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这是:
首先,中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进行了巨大的改革。 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上涨30%以上。 去年以来,人民币单向升值已经结束,呈现双向波动的趋势。 前几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幅度扩大了1倍,但市场反应冷淡。 5月2日的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创下6.2670的历史新高。 种种迹象表明人民币价格已经进入均衡水平。
其次,中国贸易盈余占gdp的比例降至2.8%,今年预计为3%以下,远远低于4%。 盖特纳声称,超过4%意味着人民币将被低估。
汇率是一国在开放的体系中调整内外经济关系的工具,也是区分国内和国际的分界线。 因此,人民币汇率问题越来越多是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入口。 随着人民币汇率在中美经济对话中的淡出,市场准入、公平竞争成为中美关注的焦点。 此前,盖特纳在旧金山加州联邦俱乐部发表演讲,呼吁中国金融体系为国有企业提供融资特权,获得对中国民营公司和海外公司的竞争特征,中国国有公司更像商业公司。
对美国来说,人民币汇率均衡化为美国出口倍增排除了一个障碍,但如何更好地与中国中产阶级接触,开拓市场是下一个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改革以国有大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也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在这几点上中国和美国有共识。 周小川央行总裁确认,金融市场的重要定价应由市场决定。 换言之,汇率和利率需要市场化,从而创造开放公平的竞争环境。 正如盖特纳所说,中国经济应该从出口和国有企业的扩大转向费用和民营企业的创新。
盖特纳的论断与中国调整经济结构的改革方略相同,但盖特纳的目标是为美国企业赢得越来越多的中国市场。 中美经济关系将悄然改变,中国生产、出口、美国进口、支出的相互依赖模式将取代竞争的对方市场。 根本原因是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升级,中美供应链正在从单向向双向转变。 中国市场和中国费用的影响大大超过了中国的制造,这也是盖特纳将讨论的议题从汇率转向中国国内经济改革的原因。
显然,中美之间的分歧和竞争要持续下去,防止贸易保护主义,打开贸易管制的壁垒,双方必须合作。 如果美方要逐渐解除对2400多种产品的出口限制,仅靠波音飞机是无法逆转中美贸易失衡状态的。 知识产权保护符合中国创新型国家的生成,中兴、华为等公司的专利已经位居世界前列。 因此,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不存在“阴谋论”。
年,中美经济关系转移,进入更加实质性和详细的层面,汇率这样的整体处理方案居于投资、知识产权、市场准入等具体和微小的议题上,需要中美双方越来越多的耐心、视野和宽容。 毕竟中美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大国,牵着一发而动全身。
标题:“中美经济关系进入“由外而内”新阶段”
地址:http://www.s-erp.net//sddc/13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