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招商浪潮中,层层摊派的投资任务激发了基层官员的“创造力”,一些地方形成了“外资购买”产业链。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介绍,东部某省城市近几年上演了“外资”售价每百万美元17万元的戏剧。 与中介合谋注册“外资企业”转一圈钱空,地方业绩辉煌,中介可以赚钱,但剩下的就是财政烂账。
不愿透露姓名的该省地方官员向本报记者表示:“任务太重,压力太大,如市政府向各县划拨1亿美元(指标),县摊派至城镇,10个乡镇各1500万美元,层层重叠。 [买外资]众所周知,上面也知道,但由于各种原因,任务一直被摊派。 ”
中介商“空向外资的转换”[/s2/]
九三学社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横震近日就完成的外资利用情况调查与本报记者进行了交流,明确了东部某省城市令人瞠目的事实。
根据媒体公开资料,2009~年该市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5.47亿美元、10.5亿美元、16.1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5.1%、92.2%、54.1%,连续3年居全省第一位 年外资实际利用率增长30.9%,居全省第二位,虽然未实现“4连冠”的年初目标,但总量仍居地区首位。
但是,根据横震的调查,该市的数据是掺水的数据。 这几年,该市各县区乡镇花钱“购买外资”。 行情是每百万美元“外资”17万元。
具体来说,通过广东一带专门从事外资买卖的中介机构,借用香港和台湾地区人士的身份证件在外资企业注册。 企业成立后,从国外汇出美元,并以购买设备等名义,将钱汇入“中介”指定的账户。 作为回报,每“投资”一定量的美元,中介商就会得到相应的地方财政奖励。
但实际上,这些公司完全是虚构的,遇到检测时,找经营范围相似的公司,戴上铜牌来应对。
据当地政府网站介绍,去年在该市各县(区)注册的外资实际入账超过2亿美元。 但是,有横震实地调查的县的情况是,去年县给各乡镇安排了2000万美元的外资收款任务,但乡镇去年一个外资项目也没有引进,全县共计不到3000万美元,完成率不到15%,剩下的都是交钱买的。
龚震表示,该市利用外资炫耀浪潮方兴未艾,当年几乎翻了一番的增长任务激发了基层官员的“创造力”。 据保守估计,当时至少5亿美元的收款外资是买的,该市为了买外资一年的花店至少有8500万元。
在年的严峻形势下,该市虽然实际利用外资失去了全省第一的桂冠,但30.9%的增长率依然不低。 据当地长期负责筹资工作的基层党政主要负责人分解,保守估计全市至少有近一半的外资需要“购买”才能“实际使用”,年市至少消费1亿8000万元资金,居总量地区首位
根据业绩考核,“买外资”的钱当然只能由政府出,但是为了掩盖人心,该市的办法是:首先向各县(区)乡)镇自主运营的“国有企业”划拨财政资金,然后“国有企业”作为隐蔽科目成为“外资中介” 县(区)财政勉强可以负担这些“中介费”,哪怕一点财力低下的乡镇也只能从县财政“买外资”。
“买外资”让乡镇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去年,该市乡镇一级一般为1000万~2000万美元的外资收款任务,但今年也要求增加5%左右。 该市少数山区乡镇年可用财力不足300万元,光“买外资”这一项就很够呛。
标题:“地方政府买外资产业链:17万能买100万美元外资”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1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