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德:根据此前公布的议程,十八届三中全会今天闭幕,中国未来十年的改革路线图即将揭晓。 回顾迄今为止的三中全会,通常审议通过《决定》。 这个被称为指导中国迅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的文件是怎么产生的呢? 曾经编写三中全会文件的专家详细了解了“政策决定”的诞生过程。
起草小组是如何组成的?
中央领导兼顾地方负责人
位于北京西郊的玉泉山,从金代开始就是“燕京八景”之一。 经济学家高尚全对这里一无所知。 他参加了三届三中全会决议关于改革决定的起草工作,都在这里进行。
根据本公司公开的复印件,每次三中全会的决定文件都要经过很多繁杂的起草过程,通常需要半年的时间。 第一步是成立起草小组。 小组一般在全会召开时的春天成立,在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工作。
起草小组的负责人通常认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很帅”。
高尚全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十六届三中全会起草小组于2003年4月18日成立。 当时正是“非典”防治最紧张的时候,组长是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组长是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 温家宝曾多次担任全会文件起草小组组长,1994年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他负责起草小组的工作。
起草小组成员一般由来自各部门和地方的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组成,根据每次全会的主题吸收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
以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文件的起草成员为例。 当时的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王梦奎回忆了国务院副秘书长何椿霖、中宣部副部长郑必坚、项怀诚财政部副部长、徐匡迪上海市副市长等25名成员。
“据我所知,这是地方领导人同志第一次参加中央全会重要决定的起草。 之后,地方领导人同志参加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和多次中央全会决定的起草。 ”王梦奎说。
十四届三中全会聚焦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因为这个小组的成员有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赵海宽、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贸易所所长张卓元等专家。
由于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农业,起草小组成员有来自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安徽和吉林两个农业大省的负责同志,还有长时间研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专家学者。
起草工作如何开展?
分析任务的难点并反复研究
起草小组成立后,一般要初步明确文件框架,分为几个部分,包括各部分大致有几个。 有了大框架后,执行“任务分解”,将小组进一步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负责编制“小组”所在部分的具体文案。
以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文件的起草为例。 王梦奎写道,初步确定的框架大部分分为第10条、第53条,之后总结合并为第50条。 高尚全表示,当时与郑新立国家计委研究室副主任、张卓元教授组成“小集团”,负责“市场体系培育与快速发展”的文案工作。
作为《纲领》文件,全会的决议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重要影响。 所有的措辞,所有观点的说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各方持有不同意见的情况下,多数情况下为了达成协议必须进行讨论。
高尚全印象最深的是《劳动力市场》写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十多年,党的正式文件中仍然出现了“劳务市场”和“劳动就业市场”。 劳动力如何才能进入市场? 劳动力进入市场会影响工人阶级主人公的地位。 高尚全和其他一些人主张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一次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关于决议文件的讨论会上,高尚都被邀请列席。 为了赢得高层的支持,高尚鼓起勇气发言,一口气讲了五个理由,证明了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对市场经济的重要性。 当时,这场辩论无法继续下去,江泽民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只说了一句话。 “即使提出劳动力市场,社会上是否会接受?
高尚全告诉北青报记者,发言第二天,他去找主持起草小组工作的温家宝。 “我有点内疚。 我昨天说不应该在常务委员会上发言。 但是,我很冲动。 不发言的话,可能不会提出劳动力市场的概念。 ’高尚全记得。 温家宝回答说:“我赞成你的意见,但是我没有信心是否会刊登在中央文件上。”
随后,温家宝向江泽民提交了高尚全关于劳动力市场的资料,江泽民还向各中央常务委员会提交了。 《劳动力市场》最终写了决议。
高层领导怎么参加?
提出整体构想并向各地进行调查
三中全会的决定文件的起草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 一般来说,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在每次起草决策时,都会指出决策的整体思路、基本框架、要点等。 在起草过程中,也多次根据文件的进展提出指导意见。
高尚全记得,参加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决议起草时,不少人认为当时社会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仍然对立。 参加起草十二大报告的一位部门负责人在给有关部门的信中说:“不能把我们的经济归为商品经济。” 因此,在起草过程中,将“商品经济”写入文件将面临很大的阻力,最初的大纲仍然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辅助调节”。
据张卓元教授担任主编的《新中国经济学史纲( 1949-)》称,当时的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耀邦看到这个纲要后感到不满,重新调整了文件起草小组。 中央在反复征求各方意见后,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写入决策。 邓小平在评价这次会议的文件时说:“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很好……有我们祖先没说过的,也有新的。”
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央领导到全国各地进行调查,逐渐成为惯例。
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起草前,胡锦涛分别在北京、广东、四川、天津、湖南、江西等地进行了调查。 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中央政治局其他常务委员也到全国各地进行了调查研究,为文件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十七届三中全会之前,胡锦涛到河南、安徽等地视察,到滁州市凤阳县小鉴视村考察农村改革的快速发展情况。 之后的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快速发展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次三中全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 据北青报记者统计,十八大以来,习大大、李克强先后17次离开北京进行调查,其中16次提到“改革”。
起草文件如何“集思广益”?
51次座谈会3000人参加讨论
文件起草过程中,起草小组不是“家里蹲”。
据总公司报道,在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起草过程中,起草小组分为7个研究组,分为12个省区走访村庄,进行实地考察。 在调查期间,共举行了51次座谈会,听取了860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在进行了几十次撰改后,起草小组必须首先将基本定稿的文件提交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审议。 根据常务委员会的讨论意见修订后,提交中央政治局审议。
文件在对中央政治局的讨论意见进行修订后,形成征求意见稿,征求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军队各机关的意见。
根据王梦奎的记录,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的征求意见稿,共收到138份报告和撰改意见,包括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92个部门和16位老同志的。 这些报告和修订意见将转发给文件起草小组认真阅读和研究。
另一方面,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征求意见稿向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征求意见,共有3000多人参加讨论,起草小组共收到各方意见建议2193条。
座谈会是文件起草过程中吸收各方智慧的另一种方法。
以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为例。 那年8月的政策决定意见征集稿发布后不久,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召开了党外人士座谈会。 几天后,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召开了经济专家座谈会。 此外,起草小组邀请了专家、学者和公司负责人举办了10多个座谈会。
此外,一些委员会、研究机构应中央要求进行专题调查,为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例如,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文件起草过程中,20多个委员会围绕产权制度、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农村土地制度、社会信用体系等问题展开了历时两个月的专题调查,形成了非常有参考价值的专题报告。
草案案文如何修订?
在几十届撰改全会闭幕的当天也将进行撰改
根据公开的报道,三中全会决议文件一般要经过几十次修订,在文件框架上要大,在措辞上要小。 以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文件的起草为例,起草小组在6个多月内共举行了9次全体会议、30次实务小组会议,正式修订了四十一稿。
每次三中全会的决议文件不仅交卷、会前重复编辑,而且在会议中根据各方意见,还在全会闭幕当天进行了最终编辑。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于10月11日至14日举行。 全会安排了三天,就决策讨论稿进行了讨论。 10月11日晚,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起草小组根据撰改意见,连夜对决定稿进行了24处撰改。 12日晚和13日下午,起草小组连续召开全体会议,进一步修订讨论稿。 14日上午,根据当天上午的全会讨论情况,起草小组重新改写了讨论稿。
高尚全告诉北青报记者,会议上提出的意见涉及粮食生产、扶贫开发、安全生产、科技教育等多个方面,但通常没有“卓越”的意见。
存储器
决议案文的好处是什么?
长1万多字的复印简洁易懂
如果不计算今天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七届三中全会上,共产生产了五个决议文件。 北青报记者表示,这些文件的字数在1.2万字至1.6万字之间,一般分为几个章节,每个部分下面设有几个框架。
王梦奎介绍说,这样的框架切割树枝的藤蔓,便于描绘比较清晰的轮廓,不用起承转合难的虚词,也有助于突出每一个“干货”。
简洁的文章是历次决议文件的一大优点。 温家宝说起草决议要强调要点,不要遍及所有方面。 文案要浅显易懂,让普通党员和群众明白。
经济学家常修泽深刻理解这一点。 2003年,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工作的他接受要求,向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起草工作提供了产权问题的基础性研究报告。 他提出,产权制度的构成应包括产权定义、产权安排、产权交易和产权保护四大制度支柱。 提交报告后,起草小组相关负责人专门会见了常修泽。
常泽告诉北青报记者,最终形成的决议采纳了他的意见,但在文案表述中,产权定义“归属明确”,产权安排“权责确定”,产权保护“保护严格”,产权交易“顺畅流动”
“这样的表达让普通人很容易理解。 ”常修泽说。 本版文/本报记者刘一
资料;资料
哪一年发生的三中全会“决策”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分为十章,约1.6万字。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分为10章50条,约1.6万字。
1998年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 分为十章,约1.3万字。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分为十二章42条,约1.2万字。
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快速发展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 分为六章,约1.5万字。
制图/沙楠
相关主题 :
聚焦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创新共富
标题:“北京青年报:三中全会的决策怎么诞生”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