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等宏观数据出现回升态势的背景下,再叠加上去年基数较低等因素,8

在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等宏观数据有回升趋势的背景下,加上去年基数低等因素的叠加,8月份中央财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2.1%,告别低增长,1~8月份中央财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3.5%,比去年7月增长0.9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地方财政收入呈现今年月度增长率的最低值,比去年同期仅增长6.5%的1-7月地方财政收入形势比去年同期增长13.5%,8月增长率已经“腰斩”,宏观经济运行良好。 业内专家表示,除了全国房地产市场整体行情下跌的影响外,地方政府为了完成年收入任务和实现“双半”等,在财政收入形势紧张的情况下,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预缴等“过税”行为较多,完成了时间节点考核。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时表示,在财政政策方面,未来不是扩大赤字,而是调节支出,压缩行政支出,加快支出进度等。 中央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良好 8月全国财政收入为858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2%,与6、7月增速相比有所下降。 但是,与1~5月的6%~7%的增长率相比,9.2%的增长率好了很多,比同期gdp的增长率还要高。 支撑月份财政数据的主要因素来自中央财政。 8月份中央财政收入为422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1%,延续了6、7月份的回升态势,迎来了今年月度增长率的最高值。 这与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 1~8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额约2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3%,比7月的数据上升0.2个百分点。 8月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0.4%,比7月上升0.7个百分点。 宏观经济出现复苏迹象,相关主体税种保持较好增速。 国内增值税实现2041亿元的情况下,比去年同期增长13.8%; 其中,工业增值税比去年同期增长8.8%,高于7月份的6.1%增速。 营业税实现收入120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7%。 但是,主体税种出现了负增长。 进口货物增值税,加税完成1151亿元,将比去年同期减少2.1%。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术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杨志勇表示,进口环节税收负增长,表明国内诉求不够,与进口货物价格下降有关。 1~8月,中央财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3.5%,仍低于7%的预算目标,但已比1~7月累计增长0.9个百分点。 财政部就此表示,受进口环节税收累计下降的影响最大,中央财政收入累计增速较低。 但是,随着经济逐渐恢复,贸易形势好转,加上基数因素等因素,预计今年下半年中央财政收入增长率将逐渐上升。 高峰时期的征兆 8月地方财政收入为436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5%,1~7月地方财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3.5%。 而且,7、8月的宏观经济运行,呈现出企业稳定复苏的态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疲软的现实看起来“蹊跷”。 房地产行情略有下降是部分原因。 全国数据显示,1~8月房地产开发投资5.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3%,增长率比7月下降1.2个百分点。 1~8月商品房销售额约4.5万亿元,增长34.4%,增速比7月下降3.4个百分点。 与房地产市场密切相关的税种增长率明显下跌。 8月契税比去年同期增长17.8%,土地增值税增长16.7%,7月增速分别为43%和18.1%。 杨志勇表示,营业税比去年同期增长11.7%,增值税增长13.8%,这些主体税种增速比较稳定,与宏观形势相一致。 虽然税的种类会有变动,但影响不大。 地方财政收入仅增长6.5%,确实有些矛盾。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林江表示,地方政府扩大基础设施投资等拉动经济的方法,并不一定能带来实际的财政收入。 这证明了地方政府在“稳定增长”的大旗下,经济增长质量并不高。 一些已经公开的地方财政数据也反映出8月份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例如江苏省8月份的财政收入仅增长2.4%,1~7月份的财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2.9%。 但江苏宏观经济运行平稳,如1~7月江苏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20%的增速,无法说明财政收入的突然转变。 一位业内高级人士表示,地方政府为完成上半年“双过半”等任务考核,提前收取部分税收,考核时点以后的税收形势疲软。 8月地方财政收入急剧变化,也是因为去年下半年收入形势紧张,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年度目标提高了基数。 上述人士进一步表示,由于我国政府比较强势,为了完成既定任务,税务机关人为调节了收入进度,财政数据与经济形势不太一致。 另外,全国的财政数据也有闪光点的嫌疑。 6月的财政数据,现在每月比较好。 6月份全国财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2.1%,高于1~5月的6.6%,高于7月的11%和8月的9.2%。 另外,8月份的中央财政数据也看起来不那么好。 因为如果扣除国有资本经营收入这一非税收入的贡献,中央财政收入只比去年同期增长6%,而不是表面上的12.1%。

标题:“8月地方财收增速下滑 或与提前收税有关”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1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