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活化石的“乞巧节”在甘肃省西和县流传了2000多年。8月7日,“乞

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活化石的“乞巧祭奠”在甘肃省西和县流传了2000多年。 8月7日,“乞巧节”祭祀歌舞仪式移师北京,为国内外宾客上演。 “我希望‘乞巧文化’能成为西方和独特文化魅力的新‘名片’。 》西和县委书记周子强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由于西和县经济不发达,文化资源丰富,希望据此探索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新途径,通过文化资源开发快速发展相关产业,实现转型跨越快速发展 西和县大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端。 年,西和县生产总值23.56亿元,财政收入2.61亿元。 工业附加值只有3亿8200万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400元。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周子强今年总是在他的脑海里认同如何推进产业的快速发展。 周子强指出,近年来,尽管全县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大口径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增长,但“这只是低基数下的快速增长,与全省全国同时, 目前,西和县已确定加大“四大产业”。 西和县资源丰富,有铅、锌、锑、铜、金、大理石、石灰石、油页岩等金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 周子强说,矿产资源开发将成为西和工业快速发展的主战场。 (/H ) )“开采黄金,必须改变以前那种分散小的开采方法,通过招商引资让大型企业集团进入,确保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经济效益也得到提高。 ”周子强说。 孙雪涛也说陇南对矿产资源的开发非常谨慎。 “进行开发时,必须通过严格的环境评估认证,以免污染环境。 ” 西和变大的第二大产业是土豆产业。 周子强告诉记者,西和县已经在何坝民旺的1000万粒脱毒马铃薯原种生产线、6个一级种薯繁育基地、崆峒山坡建立了1万亩标准化示范基地。 西和县马寨村以前家家有各种各样的土豆,但每亩的收入不过800多。 2006年,村民自发成立“民旺马铃薯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将土豆种植面积扩大到3万亩以上。 合作社还分社西和县20个小规模土豆合作社,统一组织开展土豆的栽培、生产、加工、销售。 去年,这个合作社被农业部选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模范社。 租用土地的农民除租金外,还可以在合作社打工,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 周子强表示,由于土地流转,目前西全县共有10.02万亩土地流转,“黄土地”成为“黄金土地”。 另外两个产业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 西和县知事郝爱龙介绍,近年来,西和县确立了“打文化招牌,走生态道路,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企业品牌”的快速发展思路,与伏羲文化、乞巧文化、仇池文化、三国文化等有机结合,形成仇池山、八峰崖、三国文化等 年,西和全县实现旅游接待收入1.6亿元,累计接待游客35.2万人。 “乞巧”产业链的构建 “西和的经济状况和陇南差不多。 ’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向本报记者表示,在工业经济方面,陇南与全国其他地方城市差距较大。 但是,让孙雪涛“得意”的,是西和诞生的“乞巧文化”。 (/h ) ) 8月13日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流传的节日“七夕节”,又名“乞巧祭”。 西和的“乞巧祭奠”的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民俗节目保存之丰富,在全国绝非仅有。 周子强告诉记者,西和虽然经济还不发达,但文化资源丰富。 除了乞巧文化外,伏羲文化、仇池文化、先秦文化等文化资源也已经得到不断发掘和开发。 “这次,我们不仅来北京开研讨会,更重要的是融合文化和旅游的深度,开发‘乞巧’相关的产业,特别是民间的香包和剪纸等一系列文化产品。 ’孙雪涛对记者说。 在贫困地区,发掘和开发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会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多大的推动? 对此,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主任苑利向记者表示,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种做法是“往前走”。 例如,通过玩电脑和互联网,再看一个“后面”,通过继承以前流传下来的事情,就可以进入现代化的过程。 苑利说,像西和县一样,以前文明发达的地方,要想和别人实现现代化,就应该使用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中最精华的东西。 苑利认为,“乞巧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真正需要的不是“乞巧”本身,而是“乞巧”来引起女性的欢迎。 “目前,两家公司表示将参与建设西和“乞巧文化”产业园,大力加强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形成生产供销一体化的“乞巧文化”产业链。 ”周子强向记者表示,到“十二五”末期,“乞巧文化”相关产业产值预计将达到2亿元。

标题:“甘肃西和:以前传下来文化“富”县怎么现代化”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2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