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60字,读完约8分钟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当前政府新闻公开简章工作安排》,国务院要求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大力推进简章行业新闻公开,将政府新闻公开重点放在推进行政审批新闻公开、财政预算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等9个行业
的新闻公开是现代政府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依法行政、构建阳光政府、提高政府公众信服力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都将自觉做好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列入重要日程,我国政府新闻发布取得了很大进展。 肯定成绩,也要清醒地看到,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政府新闻公开的力度有所不同,新闻公开工作的快速发展还很不平衡,老百姓对政府新闻公开的要求还存在差距。
推进政府新闻公开,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开弓回头箭。 这需要各方的努力,更需要媒体的激励和监督鞭策。 因此,本报十分关注“政府新闻公开”系列的报道,敬请注意。
——编辑者
根据国务院的部署,各省(区、市)政府要全面公开省本级“三公”的经费。 但截至8月6日,18个省级政府在网站上公布了本级政府年度的“三公”经费预算,只有3个省公布了年度“三公”经费结算。
与中央部委的“三公”经费公开相比,省级政府的步伐明显落后
在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如火如荼的时候,地方政府中行政级别最高的各省级政府,“三公”的经费公开情况如何,成为了另一个关注的焦点。
7月26日,北京市公布了年“三公”的经费结算。 北京市在省级政府“三公”的经费公开上总是“先头兵”。 早,中央部门首次公开“三公”就需要时间,北京市政府配合这一步伐,在其网站上公布了市本级政府“三公”经费的年度预算和年度决算,包括各组成部门的“三公”经费。 此后两年,北京市继续大力推进“三公”经费公开,公开程度也越来越规范和详细。
但这并不意味着“三公”的经费公开在省级政府中全面铺开。 从目前情况看,省级政府的“三公”经费是公开的,不理想。
据统计,截至8月6日,18个省级政府在网站上公布了本级政府年度的“三公”经费预算,5个省只公布了个别组成部门的“三公”预算,8个省未公布本年度的“三公”经费。 年公布“三公”经费决算的也只有北京、广西、陕西三省。
与中央部委的“三公”经费公开相比,省级政府的步伐明显落后。 公开的程度也不同。 一些省级政府只公布了本级政府的“三公”经费总数,没有组成部门的“三公”经费。 公开了部分组成部门的“三公”经费,但没有本级政府的总数。 “三公”经费的预算已公开,但结算未公开; 有与公开的复印件进行比较证明的,也有只公布了三个数字的,都不清楚。
今年4月,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第五次发布了《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 报告书首次调查判断了全国31个省级政府的“三公”经费公开情况。 在调查中,研究人员选出了办公厅、财政厅、发改委等30个重要省级政府组成部门,作为各省级政府“三公”经费公开情况的判断对象。
结果,31个省级政府中有14个未公开的“三公”经费。 也就是说,在这些省级政府的上述30个组成部门中,没有公开任何“三公”经费的新闻。 在其他17个省级政府中,公开程度也不同。 最公开的是上海市,29个部门公开了“三公”的经费。 在最少的省份中,只有一个部门公开。 在公开副本方面,预算公开的情况必须优于决算公开。
省级“三公”经费公开,才能带动下级政府公开
7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当前政府新闻公开要点业务安排》,对“三公”经费公开作出规定。 其中,关于省级政府文案,“各省(区、市) )政府全面公开省本级“三公”经费,指导省级以下政府加快“三公”经费公开步伐,到年实现全国市、县级政府“三公”经费全面公开。 ”。 可见省级政府“三公”经费公开是中央政府规定的政府新闻公开要点。
公开省级政府“三公”的经费,具有重要作用。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公众参与研究支持中心主任王锡锌认为,省级政府公开“三公”经费的意义在于具有自上而下的职能。 “《三公》经费公开的推动力是自上而下的,层次越低越受到阻力。 省级政府正好让关键节点受益。 省级“三公”的经费公开了,可以带动下级政府的公开; 如果搞不好,公开的力量很难向下扩散,不公开的阻力越来越大。 ”
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宪法行政法研究室主任周汉华认为,“三公”经费公开作为财政新闻公开的一部分,是推进财政新闻公开整体的突破口,也是逆向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原动力。
省级政府公开“三公”经费意义重大,但从现状看问题依然很多。 除公开力度不够外,周汉华认为公共财政制度不健全导致了公开的细分。 由于我国的财政编制制度比较粗放,这也为进一步公开增加了难度。 “例如,公务招待费难以与业务经费区分,有灰色地带; 巴士费用的采用情况没有具体证明的出国费用往往是“指导性待遇”,实际上没有必要。 ”周汉华说。 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三公”的经费公开中,比起各部委,省级政府这样的问题更为突出和突出。
王锡锌表示,目前省级政府“三公”的经费是公开的,也存在以下问题。
“三公”经费公开的动力不足。 由于“三公”的经费经常与政府的“公款吃喝”联系在一起,各省级政府的“三公”经费也容易用于横向比较,比较敏感。 各省级政府对公开越来越多是观望态度,因此公开程度普遍不高。
“三公”经费公开的方法缺乏规范。 现状是,在“三公”经费公开的省级政府中,公开的方法和标准五花八门。 公开不完整、具体、不规范,容易引起公众怀疑,公开效果也与预期相差甚远。
缺乏说明责任导致了公开力的缺乏。 这是政府新闻公开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但由于省级政府“三公”经费公开程度不足,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标准和说明责任是两大保证,公开的质量和实效值得关注
早在5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出台了《年政府新闻公开简章实务安排》,其中规定:“各省(区、市)政府制定《三公》经费公开时间表,争取两年左右省级政府全面公开《三公》经费。” 省级政府“三公”的经费公开总体上还需提高,但在现实中,省级政府已经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尝试。
除北京市外,其他省级政府也进行了探索。 上海、广东、陕西都在年公开了该级政府的“三公”经费,但尽管不全面完善,仍具有重要作用。 年,越来越多的省级政府加入“三公”经费公开队伍,这为地方政府公开“三公”经费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从省级政府的实践来看,《三公》的经费公开没有技术问题。 因为这是否公开,取决于政府自身的态度和意愿。 这实际上是推力和阻力的游戏过程。 》王锡锌指出省级政府“三公”经费公开的关键。
那么,在未来应该如何推进“三公”经费的公开呢? 王锡锌表示,标准和解释责任是推进“三公”经费公开的两大保证。
首先,以更加规范省级政府公开为标准。 “中央政府要明确省级乃至地方政府公开《三公》经费的标准,确定应当公开的文案,让省级政府在统一规范的框架下公开。 一旦决定了方法,公开的程度自然就会上升。 ”关于复印件的完整性,必须按照每年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细分公开。
其次,问责机制既是公开的压力,也是动力。 “在公开《三公》经费的基础上,建立解释责任机制,通过追究责任切实履行责任,也是比较有效的手段。 ”
除此之外,公开的质量和实效也值得关注。 省级政府公开“三公”的经费。 虽然总数在减少,但是如何使用费用、是否实际使用,仍然是公众关心的问题。 一些部门在做超支,公众想知道超支的具体原因。 一些部门公开了费用数字,但没有详细的用途,有些部门公开了政府希望得到更细化的证明,但光是蜻蜓点水,就期待着公开副本的全面和深化。
周华认为,要切实推进省级政府“三公”经费公开,有必要加强对文案的监督。 “仅仅强调《三公》的经费公开也没有什么意义。 公布的目的不是为难政府,而是满足公众。 公众很在意《三公》的经费将如何被采用。 ’他说,公开是基本要求,推进公开的广度和深度很重要。 例如,公务出境的标准是什么,公务接待的每次用餐的费用,用餐人员的情况如何,公务用车的购车费和运行费是多少等,必须要做具体的证明,让公众清楚地看到。
标题:“省级晒“三公”:开弓没有回头箭”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3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