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37字,读完约5分钟
年开始的新事业单位改革已经进入分类阶段。
根据国务院的安排,年完成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整理规范,然后进行分类,再细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 其次,事业单位在人事制度、绩效工资、养老金待遇等方面的改革可以逐渐推开。
目前,事业单位三大类已经基本划分完毕,全国126万家事业单位中有90%被划归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公益服务。 也就是说,在这一轮的事业单位改革中,最多只有一成转换为公司性质,最终进入市场。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共计3100多万人,中央决策是改革全国范围的事业单位,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减轻国家财政对事业单位的庞大支出。 但是,改革在目前为止的情况下,对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人员的“瘦身”力度很小,据此,预计未来国家财政的事业单位支出的削减空期间也会有限。
事实上,取消事业单位时最困难的是人员配置问题。 劳动行业许多专家表示,由于事业单位之间、人员之间的优势博弈,再加上事业单位与主管政府部门的优势关联,分类改革整体难度变得非常大,整个事业单位的“瘦身”空之间也因此缩小。
分类类别
年中央下发的《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指导意见》确定,用5年时间梳理规范,完成事业单位分类。 完成这项事业的最后一步是通过分类改革将最终保存的具有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细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
在政府公布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结果之前,鉴于虚报编制,“偷工减料空工资”的现象不断出现,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前两个步骤,到底有几个事业单位被取消合并,或者被归类为公司性质。
年8月,中编办公室主任王东明宣布,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已经基本结束,但目前中编办公室、人事部等部门尚未向外部公布清理规范结果。 经济注意报称,目前对各省事业单位的三大类划分基本结束,中编事务局于6月25日召集部分省市编事务负责人举行座谈会,交流经验方法,探讨共性问题,并提请各省改革事业单位分类
中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事业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中编办公室副主任张崇和强调,划分事业单位三大类必须以社会功能为唯一标准,严格防止公益类强加于行政类,经营类依托公益类。 最后,关于行政机关划分,认真落实机关限额和编制总额“两不突破”的要求,实现公益一类歧视的最小化、公益二类歧视的合理化。
不愿意出人事部某个名字的人表示,张崇和强调的“不突破两个”是指在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对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编制多次重复“不增加”,从基本意义上说,改变了立场解体了。 事实上,本轮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着力点并不是减少人和机构,而是采取了较为保守的改革。 从撤除、整合重复设置、性能下降等事业单位也可以容易地推测出,经过分类改革的事业单位队伍仍然很大,对财政的依赖性也难以大幅降低。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表示,全国126万家事业单位中,约85%将继续保存在事业单位行列,将来从事公益服务,约5%将转为行政类,其他只有1成将转为公司性质,最终进入市场
遇到阻力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事业单位经费约60%由财政全额拨款,20%由财政差额拨款,综合起来,每年国家各事业经费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30%以上,可见事业单位在财务支持方面对政府的依赖性相当严重。
关于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人社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认为,事业单位改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首先体现在事业单位分类问题上,如果分类不明确,就无法推进改革。 “从对事业单位的整理规范到地方事业单位重组名额的重新评估,必须彻底调查强制命令现象。 否则,最终改革的结果一定会“不合时宜”,政府背负的重担还是很大的,”竹立家说。
前述人事部的专家认为,严格的分类是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前提,如果这一步走不好,今后将可以有效应对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养老金待遇等改革。
从去年山西、吉林等省暴露的情况看,一些省对事业单位的“瘦身”已经发生了变化。 其中,山西因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取消1200个自收入事业单位,但将被取消的事业单位编制人员转移至差额或全额资金的事业单位。 吉林省去年的事业单位总数减少了44.9%,但事业编制总数只减少了2%,汽车事业编制总数反而增加了209%。
科技部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如部分国家部委此前对事业单位设立不严格,因此事业单位机关和人员膨胀,以科研事业单位为例,全国共有8000多人,人员62万人,国家农业科研投资的大部分每年用于工资、奖金、福利,
因此,目前阻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的是人员配置问题,如何妥善安置被撤销和整合的事业单位官员,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面临的最大课题。
据悉,完成事业单位三个划分后,下一个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分类,同样面临“超编制”现象,这些事业单位也是改革未来的难点。
标题:“事业单位改革仅一成转企 财政支出缩减或有限”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5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