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19字,读完约3分钟
工业化部副部长苏波15日表示,国务院关于产能过剩的对策草案即将出台,将大幅减少行政干预,规范市场准入将成为政策的亮点。 这意味着这个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疑难杂症”将得到全面治理,“减少行政干预、规范市场准入”政策的亮点无疑拖累了当前产能过剩的核心问题。 处理生产能力过剩的关键是消除制约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发挥的消极因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当然,这包括进一步简化政府,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和边界,政府对政府的归属,以及政府的
事实上,我国从2005年开始就对产能过剩问题发出了警告,但目前产能过剩正成为困扰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一大“顽疾”,随着经济的下滑,许多领域陷入了过剩泥潭。 据统计,我国公司的生产能力大幅扩大,已经占gdp的70%,但国内费用为35%左右,剩下的35%无法使用的部分是生产能力过剩。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各种政策也频繁出台,大到宏观调控,小到融资门槛限制,产业禁止进入等,但效果并不总是完全令人满意。 为什么? 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政府过度干预公司的经济行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在今年5月召开的国务院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谈话时表示:“市场机制本身对经济运行具有自动调节作用,能够调节正常的经济波动。 如果过分依赖政府主导和政策拉动来刺激增长,不仅难以继续下去,还会产生新的矛盾和风险。 ”并进一步指出:“要进一步打开政府职能转变的大门,将应放的权力放在前列,激发不同市场主体快速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
因此,处理产能过剩问题,必须越来越依赖改革和市场力量,只有减少行政干预,完善市场机制,纠正资源错配和扭曲,才能有效释放被压抑的诉求。
首先,必须加快各要素价格的市场化进程。 将能源和资源价格市场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纳入价格体系,有助于加强对公司的价格约束,鼓励公司更集中地利用资源,降低高能高污染项目的投资规模。
其次,有必要建立以市场化方法为中心的过剩产能清理政策框架。 鉴于过剩产能领域重资本的特质,再大量采用行政手段是不现实的。 用公司收购重组的市场化方法去除生产能力,将会是一个大趋势。 这需要为并购金融工具创新提供规范环境的政策方面。
第三,打破国有企业对一些服务业,如金融、铁路、电信等领域的垄断,真正降低民间资本进入这些领域的门槛,为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的投资机会,降低制造业的过度投资。 不能放松管制和放松领域准入,光靠行政力量“禁止”“惩罚”,民间投资就会继续停留在产能过剩的领域,损害投资热情。 只有行政权力真正实现“退市”,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真正实现将国有经济和其他经济形态等同起来,才能通过市场手段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活跃民间投资。
当然,在市场上解决产能过剩并不意味着政府完全退出。 政府也要用标准、技术法规监督领域,加强环境保护、能源消费、安全、产品质量等方面的社会监管和过程监管。 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处理这个“顽疾”。
标题:“处理产能过剩该放手的必需坚决放手”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1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