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82字,读完约4分钟
日前发布的《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和年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行长座谈会发布的消息,都重申了下半年货币政策走势的“稳健”基调,强调“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在此基础上,“调控的对比性、协调性”
显然,反复“适时适度微调”是宏观调控应对当前诸多复杂经济形势的需要。 从今年以来的货币政策操作来看,预设微调也一直在进行,其中不乏新意。
今年上半年以来,央行加强了对银行系统流动性供求的分析监测,结合春节前后银行系统流动性先下降、后上升的季节性特征,一季度将公开市场短期逆回购与28天正回购合理结合,灵活开展公开市场双向操作。 二季度以来,根据流动性管理需要,围绕28日拉平展开公开市场套期保值操作,适时恢复发行3个月的央行票据,灵活调节银行系统流动性。 上半年累计执行短期逆回购操作约1.34万亿元,正回购操作7650亿元,发行央行票据1140亿元。 在7月的最后一周,为了适应流动性管理的需要,央行时隔近半年恢复了逆回购操作。
值得注意的是,6月以来,央行进行了公开市场操作,并采取常备贷款便利( slf )等工具手段,有效应对多种因素造成的短期资金波动。 《报告》总结说:“春节前,在处理常备贷款便利导致部分商业银行大量投放现金产生的资金短缺后,6月份受货币市场诸多因素影响波动时,央行开展常备贷款便利操作,承接高级债券和高质量贷款资产等合格抵押品, 贷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审慎要求,有利于实体经济支持,为总量和进度比较稳健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 对流动性管理出现问题的机构,也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相应措施提供流动性支持,维持了金融稳定。 截至6月底,央行常备贷款便利余额为4160亿元”。
“在这种情况下,今年上半年央行根据银行系统流动性供求情况进行的常备贷款便利操作,取得了较好的操作效果。 》建设银行(行情、问诊)高级经济师赵庆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slf等工具手段丰富了央行短期流动性管理工具的种类。 此前通常在周二和周四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常备贷款便利等工具的加入,使周一、周三和周五的及时操作成为可能,与期限互补,有助于开展更具反差、更准确的流动性调节,均衡市场波动,
央行将于今年年初安装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 slo )和常备贷款便利) slf ),在银行系统流动性发生暂时性波动时运用摄像头。 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作为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以7天内短期回购为主,到了节日可以适当延长操作期限,采用市场化利率招标方法开展操作。
“这些流动性管理工具的及时创设,有助于比较有效地调节市场短期资金供给,熨平突发性、暂时性因素造成的市场资金供求的大幅波动,促进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也有助于比较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 ”赵庆明说。
并且,上半年以来,央行不断加强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通过再贷款和再贴息向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法人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 6月27日,央行再溢价120亿元,为满足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投入。 截至6月底,全国流动性再贷款、再贴现总额共计4641亿元。
近两年来,随着银行系统流动性供求形势的变化,央行票据发行量总体小于到期量,余额持续下降,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其二级市场交易的活跃度和作为定价基准的有效性。 因此,央行对部分到期的三年期央行票据持续到期,采用市场化方法定价。 对象是流动性比较充裕、市场影响比较大的金融机构。
持续编制的央行票据在银行间市场交易中流通,可以作为公开市场操作工具。 中央银行还根据当期加入持续组织的需求,提供必要的短期流动性支持。 报告认为,长期流动性冻结与短期流动性提供相结合,对流动性影响的综合效应总体呈中性,兼顾了稳健货币政策下保持流动性适度水平、保持货币市场稳定的双重要求,也是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方法上的创新。
在谈到未来操作时,央行表示,下一阶段将继续用相机进行这样的操作,配合其他政策工具,比较有效地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为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条件。
面对央行这一表态,农行宏观分析人士明确表示,央行将延续前期风格,继续根据国际收支和流动性供求形势,合理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和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常备贷款便利等工具组合,构建银行体系。
标题:“货币政策预调微调体现越来越多新意”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3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