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534字,读完约11分钟

制图:潘旭涛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六届三中全会

11月9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将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 在这次全会上,新的领导集体将首次向外界全面说明其施政理念和改革路线图。 日前,许多高层领导在不同的公开场合表示,本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综合改革方案”,“改革范围之广、力之大,将在空前”。

“从“三中全会”读懂中国改革的逻辑”

在这次“空”前的改革之前,中国已经探索了35年的“改革开放”之路。

这35年间,历史节点永远载于史册。 回顾35年的历史,“三中全会”是注意中国“后30年”(指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年代)伟大变革的窗口,是连接“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一条主线。

历届三中全会经常带有各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烙印,体现了这次中央领导集体的施政优势。 前瞻十八届三中全会、一家外国媒体分析认为,习大大、李克强等新时期领导人选择的改革道路,可能将开启自1992年邓小平发表著名的“南巡讲话”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中国转型。

“从“三中全会”读懂中国改革的逻辑”

三中全会和那个变了的中国

从党的历史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的三中全会肩负着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使命,具有重大转变意义的决定往往是三中全会作出的。 这35年来七届中全会的中心议题和关键词的变化,可以说表明党对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快速发展模式的认识正在迅速发展、加深和成熟。

“从“三中全会”读懂中国改革的逻辑”

换言之,三中全会已经成为“改革”的代名词,是中国注意“后30年”变革的历史线索。 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共举行了七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始终是串标不变的主题。 在这七届三中全会中,有五次议题涉及直接改革的深化,两次涉及农村改革和快速发展。

“从“三中全会”读懂中国改革的逻辑”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涉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过程的四届全会,分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 这些都具有纲领性意义和时代色彩,分别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四个阶段,即改革的开始阶段、改革的展开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阶段和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

“从“三中全会”读懂中国改革的逻辑”

最常被提到的三中全会是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次会议拉开了改革开放“新革命”的序幕,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的开始。

具体来说,本届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和重大历史混乱,总之,作出了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由来已久、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定,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 这些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标志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代的开始这一伟大时代,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形成。

“从“三中全会”读懂中国改革的逻辑”

在这个阶段,改革的主战场在农村,改革的优势是逐渐摆脱以前传下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探索新的体制模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深圳经济特区是这个阶段改革开放的标签,中国经济开始意识到“市场”的力量。 知名经济学家在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时表示,本届全会的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伟大。

“从“三中全会”读懂中国改革的逻辑”

中共中央委员会最初关于改革的决定是1984年10月12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委员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这次会议标志着改革开始从农村走向整个城市和经济行业,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即改革的展开阶段。 当时,解放思想冲破“左”干扰,农村改革取得突破,但城市仍保持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各种弊端不断突出。 此时,农村改革的倒错机制开始发挥力量,迫切需要城市改革。

“从“三中全会”读懂中国改革的逻辑”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中国开始探索从旧经济体制向新经济体制的转变。 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有了一些重大突破,现代公司开始萌芽,处于社会各阶层活力空之前。

1993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委员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从此,“市场”力量正式成为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极大地改变了近20年的中国。

“从“三中全会”读懂中国改革的逻辑”

评价十四届三中全会,必然联系十四大,必然联系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 自从1978年中国重新启动现代化进程以来,中国的改革充满了曲折。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许多纷繁复杂的国内外背景,使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面临很大困难。 这个时候,邓小平拿出共产党的政治勇气和历史责任,在1992年春天说:“中国不改革开放就是死路一条。 不改革开放的人就会下台”。 那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断,首次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十四届三中全会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具体化,中国开始公开推进市场化。

“从“三中全会”读懂中国改革的逻辑”

这个阶段可以称为中国改革的第三阶段,也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阶段。 它始于1992年10月,持续了10年直到2002年10月。 这个阶段的改革力度很大,向纵深迅速发展的势头也很强。 其中,“92派”的崛起、1994年分税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房地产改革等影响深远,深深地铭刻在当代中国改革史上。

“从“三中全会”读懂中国改革的逻辑”

再过了十年后的2003年10月,召开了第十六届三中全会。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委员会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策》,不仅为今后十年中国的改革和快速发展描绘了“蓝图”,也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新思路。

“从“三中全会”读懂中国改革的逻辑”

与十年前相比,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已经从“建立”变成了“完全”。 本届全会提出要大力快速发展混合全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第一实现形式的产权是所有制度的核心和主要副本,必须建立归属清晰、权责确定、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快速发展观”。 这是党的执政理念和快速发展目标的重大创新,更现代、更人性化的执政理念,标志着最高决策层对国家快速发展战术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三中全会”读懂中国改革的逻辑”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2003年以来,中国领导人越来越重视社会的快速发展。 经济快速发展20年后,中国共产党首次面临贫富差距、阶层分化、社会矛盾集中等现代化转型难题。 中国领导人适时提出了“和谐社会”、“科学快速发展观”的执政目标,从而统一了中国共产党的上下级执政理念,扭曲了单纯重视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快速发展建设的问题。 在快速发展仍然是党的中心工作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保护社会和社会中的“人”,是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素质的重要课题。

“从“三中全会”读懂中国改革的逻辑”

“经济奇迹”和政治体制改革

“后30年”存在着突出的现象,伴随或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其他行业的改革。 邓小平在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新政策时表示:“关于国内政策,最重要的有两个。 一个是政治上迅速发展民主,一个是经济上进行改革,相应地进行社会其他行业的改革。 ”。

“从“三中全会”读懂中国改革的逻辑”

事实上,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中国从未停止过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各种层面的改革步伐。 如果像一些外国媒体说的那样,中国近几十年几乎没有政治体制改革,那该如何解释中国这30多年来的“经济奇迹”? 邓小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表示:“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合作。 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不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他说:“因为首先会遇到人的障碍。”“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否成功,还是要看政治体制改革。”

“从“三中全会”读懂中国改革的逻辑”

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是通过执政党的内部制度建设前进。 换言之,执政党内部的改革、执政党体制的完整性,实际上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历史社会环境、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中国的市场经济结构、什么样的政治秩序需要与之相适应,都不是现成的模式能够适用的。 越是快速发展的社会,共识的形成可能越困难。 因此,国内有强大的组织力量是极其重要的。

“从“三中全会”读懂中国改革的逻辑”

现在的中国当然和1949年相比,和1980年代相比,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无论是国家的财富积累、制度化、规则化建设,还是普通市民的生活质量、教育水平,都发生了巨大的进步。

事实上,中国执政党被誉为世界上最善于变革的政党。 历届三中全会永恒的主题是“改革”。 不仅是经济体制的改革,邓小平时代开始的内部变革也一直持续到现在。 任期制、责任制、差额选举制等执政党内部改革的步伐一直在前进。 以党内民主为例,中国地方官员选举差额比例越来越大,竞争成分越来越高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党代表选举差额的比例、公开透明度不断增加。 再者,中国执政党开始引入以党内民主的方式与高层领导人产生重大决策的机制。 布鲁金斯学会的李成就学者认为,党内民主等内部建设不仅反映了中国精英政治需要制度化的新规则和新规范,还可能提供渐进、可控的中国式民主实验。

“从“三中全会”读懂中国改革的逻辑”

正如邓小平所说:“所有别人的东西都可以参考,但只是参考。 世界上的问题都不能用一种模式来处理。 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 也就是说,世界上不存在普遍准确的普遍模式。 当然,中国的模式也不是不变的。 中国体制模式的形成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治经济迅速发展的风雨和执政党内部的经验教训,都将成为改革的动力。

“从“三中全会”读懂中国改革的逻辑”

要读中国,首先必须读中国改革的事实及其逻辑。

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史上重要的一笔

再过几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召开。 中国和世界之所以这样期待着这次三中全会,从本质上来说是期待着中国的改革,期待着中国的改革惠及越来越多的国内国民乃至世界人民。

本届全会的首要议题是研究改革全面深化等重大问题,被认为是习大大、李克强等新一届领导人全面阐述执政理念,提出改革深化路线图的关键时刻。 本届三中全会是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关键点召开的,无论本届三中全会将提出怎样的改革方案,都将为中国改革史谱写重要的一笔。

“从“三中全会”读懂中国改革的逻辑”

事实上,在新时期中央领导层上任之初,“深化改革”的议题就被提到了极其重要的战术高度。 一个异常确定的信号是,年12月31日,第18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的主题是“推进改革开放不可动摇”。 今年正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周年,也是改革开放35周年。 中国领导人确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综合改革方案》,财政、金融、价格、公司等改革深入进行,“改革范围之广、力之大,将在空之前”。

“从“三中全会”读懂中国改革的逻辑”

但是,与前几次改革相比,这项改革的难度和阻力更大。 对此,清华大学政治系教授张小劲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改革开放已过去30多年,易于改革的行业基本完成,剩下的是成本更高的改革。 与30多年前相比,历史环境已经大不相同。 30多年前改革的首要敌人是意识形态障碍,现在改革的难点首先是“优势”障碍。 ”

“从“三中全会”读懂中国改革的逻辑”

与35年前相比,现在的中国经济发达得多,社会状况也多,复杂得多,中国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的攻防期。 因此,人们期待的改革应该是大胆审慎的改革,因为“必须大胆、步伐稳定”。 正如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所说的那样,“大爆炸式的改革可能会招致希望维持现状的人的强烈反对,破坏长期以来的改革事业。 中国政府的谨慎可能反映的不是缺乏诚意,而是经济和政治的智慧。 ”

“从“三中全会”读懂中国改革的逻辑”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巨大的“正能量”,相信在中国改革史上值得大书特书。

标题:“从“三中全会”读懂中国改革的逻辑”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