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99字,读完约2分钟
与1996年首次放开我国银行间市场货币及债券利率管制相比,此次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之举的核心是突破了商业银行与公司、居民之间的“利率鸿沟”。
与之相对应,银行可以根据价格收益比和收益风险比,自行明确具体的贷款利率(个人住房贷款除外),高质量公司的融资话语权将倍增。 公司通过票据贴现方法进行短期融资的便利性得到提高,信用优良公司面向有望降低融资价格的“三农”等金融机构受到激励,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或投入到实体经济中。
但是,以中央企业、国有企业等为代表的高质量公司不是融资集团所有,无论吸收多少个、雇佣力更强、有创新力的中小企业,都无法从中获得更大的经济性。
尽管如此,高质量的公司未必能顺利获得利率不足0.7倍的贷款。 在利率市场化发展的情况下,表内存款不断流失,75%的存款比例限制将继续制约银行的放贷意愿,“高价者可得”不可避免。 作为证据,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在普通贷款中执行了利率下调(多数略低于基准利率) )所占比例仅为11.44%,“触底”者寥寥无几。
与普通公司相比,高质量的公司还可以以非常低的价格借款融资。 央企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企业今年7月18日发行的50亿元5年权证利率仅为4.60%,比所谓的0.7倍同期贷款利率4.48%略高于12个基点。
除融资结构外,资本市场也受此影响。 解体显示,央行新政有望对商业银行造成直接冲击,贷款谈判力度减弱,由此引发的净利率差收窄,令银行股雪上加霜。 据wind统计,截至上周五收盘价,a股市场中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流通股数达到9299亿股,占沪深两市a股总流通盘的32.27%。 银行股的集体不振,对整个资本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
标题:“贷款资金有望越来越多投向实体经济”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4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