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19字,读完约3分钟

本网北京7月11日报道,中国信用评级aaa虚高,一直以来饱受市场诟病。 年上半年,债券融资渠道越来越受到重视,评级“通胀”现象也愈演愈烈。

据统计,上半年共有103家发债企业广告主体评级上调,16家发债企业广告主体评级上调至aaa,其中二季度达到12家。 目前,国内的aaa公司达到295家,占12.48%。

有些观点认为,相对来说,国内的债务发行公司都是高质量的公司,高级别的占有率必须正常。 评级机构专家表示,银行间债市已经快速发展多年,债务发行主体逐渐多样化,等级不断下降,应形成更具区分度的合理分布。 但是,现实情况频繁上升,aaa比重越来越大,目前,a类几乎都是投机级,a+类已经属于较差的投资级。 “aaa”比重虚高现象需要引起监管层的重视。

“信用评级AAA占比虚高 评级“通胀”难题待解”

aaa水平是信用评级中最高的水平,一般只有极少数高质量的债务发行公司才能获得这一水平。 从国外情况来看,以穆迪为例,截至去年7月,穆迪在北美市场的2357家工商公司评级主体中,只有6家企业广告主体具有aaa等级,占0.25%。 在亚洲国家,日本评级机构jcr评估的债务发行公司中,aaa级约占2.22%。

“信用评级AAA占比虚高 评级“通胀”难题待解”

相比之下,我国债务发行公司aaa水平12.48%所占比例明显过高,评级虚高,评级机构公众信服力不足已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风险之一。 例如,湖南高速年鉴虽然曝光资金违规,但依然得到了aa+的高度评价,今年6月进一步提高到了aaa上。 河南投资集团去年榜首连续落马,但于今年4月获得aa+评级,6月再次上调至aaa。

“信用评级AAA占比虚高 评级“通胀”难题待解”

虽然公司的信用资格有限,但接受了aaa的评级。 中国的信用评级怎么样了? 中债信息研发部副社长陈代娣表示,我国评级领域还处于求生存阶段,在发行人支付模式中处于弱势地位,受发行主体的相对强势和自身短期优势的驱使,评级机构往往会降低评级标准,“按等级定价、按定价

“信用评级AAA占比虚高 评级“通胀”难题待解”

评级的“通货膨胀”也引起了市场的广泛担忧。 分析师认为,公司过于集中于高信用等级,等级划分度不够,尤其是目前的aaa等级公司可以拉开三差一差,这将大大降低投资者对风险评估的评级参考价值。

“等级虚高现象导致信用评级本身不能充分发挥风险揭示的作用,给债市和金融体系带来很大的系统性风险。 ”陈代娣表示,从国外来看,国际评级机构对结构融资产品的虚高级是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央行此前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非常重视评级行业面临的问题,提出构建更加审慎的信用评级体系。 央行表示,下一步将提高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透明度、评级质量,培育提高服务能力和竞争力的市场,完善信用评级机构准入退出、领域标准、业务监管、违约率检验等制度,强化市场规则和市场规律。

“信用评级AAA占比虚高 评级“通胀”难题待解”

上海新世纪(行情、问诊)资讯总裁朱荣恩表示,在国际影响下,目前评级监管正在加强,并逐渐纳入国际监管框架。 相关监管措施短期内会给评级机构带来价格的增长,但长期来看应该会让评级机构受益,并通过各微观主体的快速发展带动整个评级领域的快速发展。

标题:“信用评级AAA占比虚高 评级“通胀”难题待解”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5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