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84字,读完约5分钟

7月1日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对劳务派遣企业的资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资金门槛从原来

7月1日起施行的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对劳务派遣企业的资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将资金门槛从原来的5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 舆论认为这有助于整顿目前混乱的劳务派遣市场。 但是,《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目前许多规模的劳务派遣企业或多或少地与劳动主管部门有联系,主管部门的在职、退休官员有时是公司股东,有时直接由主管部门投资设立。 法律专家认为,现行法律不禁止这种企业,但这种行为违背行政伦理,影响执法的公平性。 近日,业内被誉为“省内最大人力企业”的辽宁省信诚人才服务有限责任企业(以下简称“信诚人才”)为中国石油)行情、资金、股吧、问诊)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辽宁省沈阳石油分企业(以下简称“中石化沈阳分企业”)员工 诚信人才的真正管理者与劳动行政部门的关联也浮出水面。 国有企业“派遣” 年4月22日,中石化沈阳分企业4名被清退的派遣员工提出仲裁请求,要求赔偿总额60多万元。 其中,信诚人才被列为劳务派遣企业申请的仲裁员之一。 “信诚人才至今为中石化沈阳分公司派遣了数千人。 ’一位可靠的人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根据沈阳市工商部门的资料,信诚人才成立于2005年4月26日,注册资本50万元。 经营范围包括人才招聘、推荐、培训、人事代理、人才派遣等。 根据该企业网站简介,该企业是辽宁省人社厅和辽宁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的人力资源处理方案的供应商。 “我们是辽宁最大的人才派遣公司,现在的派遣顾客有上万家,被派遣的员工也有几十万人”上述员工说。 “中石油、公安厅、地税等单位都是我们的大客户。 》 根据信诚人才不在期间发布的简介,中国银联辽宁分企业、辽宁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辽宁展览集团、瑞心酒店集团、辽宁惠华集团、辽宁省公安厅、中石化、中石油等单位均为信诚人才客户。 “信诚人才在沈阳成立较早,人力资源起步较早,等于有资源”的同行评价也证明了信诚人才的实力。 一家创立3年的人力资源企业老总说:“信诚在全省14个市设有分公司,据人介绍,年产值已近2亿元,在沈阳位居首位,短时间内应该没有企业超过。” 这位总经理说,人力资源是一个有潜力、有前景的领域,只要客户资源相对稳定,并且能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赚钱就不难。 股东之谜 沈阳市工商部门信诚人才注册资料显示,信诚人才成立之初,注册资本为50万元,法定代表人为王秀岐。 参与投资的股东有两个,一个是法人单位辽宁省汽车工业物资总公司,投资26万元,持有52%的股份。 两人为自然人王波,出资24万元,持股48%。 经过几次股权转让和增资,截至去年4月2日,信诚人才总投资额为200万元。 三大股东分别为王妍丽100万元,持股比例为50%; 王波81.25万元,持股40.625%; 温宇18.75万元,持股9.375%。 根据辽宁泽云律师事务所的调查,信诚人才的第二大股东自然人王波是辽宁省人社厅直属事业单位辽宁省国际人才劳务交流中心的现任中层干部。 该中心是辽宁省各类专业人才对外交流的主要窗口。 “王部长是我们的中层干部,本来是做财务的,现在做业务。 我是综合部长。 ”辽宁省国际人才劳务交流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6月12日,中石化劳动争议索赔的4名派遣员工高原、王环、文明和姜帆向辽宁省人社厅监察室、工商及公安部门进行了实名通报。 根据起诉书,为王波系人社厅干部,作为上级,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介入下级劳动仲裁部门的公正执法。 高原等4名派遣员工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劳动争议仲裁部门的维权,难以取得好结果。 起诉书要求依法追究被告发人诚信的人才和王波个体,追究其在劳务派遣中从事非法经营和合同诈骗活动,谋取非法利益的法律责任。 合法合规吗? [/s2/] 6月26日,记者联系辽宁省人社厅,监察室赵处长向记者表示,人社厅接到了对王波的通报。 但是,人社厅下属事业单位很多,王波个体的基础新闻还没有掌握。 关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是否违反相关规定的问题,赵处长表示,人社厅没有就此出台过正式文件,目前遵循的是国务院或辽宁省的相关文件。 王波是否违反了相关规定,他们正在调查中,寻找根据。 此前,王波本人致电记者表示,信诚人才是经国家工商等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中介企业。 作为投资者之一,她没有具体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该企业的所有投资股东及其经营范围完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没有超出法律规定范围的行为 “我是辽宁省国际人才交流中心的普通员工,不是人社厅的干部。 ”关于她的个人身份,王波说:“我们中心从事的海外出差服务业务,与信诚人才无法算是相关领域。 ”。 一家国内知名劳务派遣公司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在劳务派遣市场中,与劳动行政部门有关系的企业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一是劳务派遣企业由劳动行政部门的脱离、退休人员或亲戚朋友出资主办。 二是由当地劳务行政部门下属机构出资组建。 “和政府有点关系的企业,业务容易做,顾客也认识他们。 一家地方最大的劳务派遣企业由劳动部门的下属机构运营。 ”这位负责人介绍。 法学专家毕宏海认为,现行法律法规不禁止存在与劳动行政部门好处相关的劳务派遣企业,但从行政伦理的角度看,政府部门与被监督对象和好处相关,可能影响执法公平性。 政府执法机关应当采取相应措施,消除公众对这件事的疑虑,保证政府执法的公平性。

标题:“辽宁人社厅干部投资该省最大派遣企业”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6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