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33字,读完约8分钟
6月24日,《中国经营报》刊登了题为“380亿再生阿房宫:文化遗址的房地产开发”的文章,西安近日解体运营13年多的人工阿房宫景区,未来将在与人工阿房宫景区仅一路之遥的地方建设阿房宫国家遗址公园。
报道公布后,备受社会关注,陕西西咸新区泽东新城管委会也于6月26日宣布,“首个阿房宫文化旅游产业基地”项目占地1000亩,是依托阿房宫企业品牌独立运营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拆除旧物后重新 其实,上述澄清与本报的报道并无矛盾之处。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调查了规模大于秦阿房宫遗址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开发项目,自2004年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在曲江新区建立以“文化+旅游+房地产”为核心的曲江模式以来,从唐大明宫遗址开始保护与开发汉长安城遗址。
依赖周边开发反哺的大遗迹保护
汉长安城遗址开发计划通过政策性土地流转融资获得“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快速发展基金”,通过周边开发谋求遗址保护。
近日,西安优活城项目创下纪录——开盘1小时内,选房388套,创下黄金1.96亿元的新纪录。
优活城工程位于西安市朱虹路和方新道交叉口东北角,与西安市最大的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特区仅一路之隔。 “对面是汉长安遗迹的要项开发区域,开发商给我们讲了未来的计划和安排。 我对这个项目上升的潜力很有信心。 ”一位合同顾客说。
汉长安城遗址特区被誉为中国规模最大、最完整、遗迹最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遗址,规模面积75.02平方公里,其中汉长安城遗址区面积54.81平方公里,建章宫遗址区面积9.38平方公里,礼制建筑遗迹区 中心保护区为汉长安城城址区中的36平方公里。
该遗址特区位于南邻西安市的北二环,西、北为三环路包围的区域,距西安市中心地标钟楼仅20分钟。 目前,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内凝聚着西安市最大的城中村,其中包括14个村庄,常住居民达到5.76万多人。 根据计划,这些居民的住宅将在年12月之前全部拆除。
现在,在只隔一条路的朱虹路的东侧,是高楼林立的繁华场所。
相关人士表示,在汉长安城遗址范围内,未来将按照“一心、一环、七大板块”的构想进行保护和开发。 其中,“一心”是文化保护的核心区,建设以遗址保护、历史博览会、文化展示和旅游服务为主的汉长安城国家遗址公园。 “一环”是指在遗址公园周围建设集旅游、居住、休闲、文化于一体的汉文化风貌区——环城景观带,通过政策性土地流转融资获得“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快速发展基金”,以周边开发谋求遗址保护。 “七大板块”在遗址东、南、西、北分别划出景观带,其中遗址西建成“经济产业园”板块等。
根据西安市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管委会制定的《时间表》,年的首要工作是完成遗址核心区的土地回收、村庄整理等工作。 年到年,区内居民安置和遗址区内主要遗址保护展示工作基本完成,遗址公园基本形成,达到考古遗址公园开园标准; 到了2007年,周边的景观带、文化产业带相继建成。
一贯的“旅游+房地产”开发模式
“从唐大明宫遗址到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与开发,西安市选择了向“城市经营”倾斜的路径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
陕西省许多文化学家表示,实际上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陕西省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问题。 有学者于1997年在汉长安城遗址提出了快速发展观光农业的构想。 当时,许多居民在汉长安城遗址挖鱼塘。 学者建议:“与其限制养鱼,不如告诉百姓该做什么,在不破坏遗迹的情况下致富。”
同样的观点曾经引起国家文物局等机构的关注,也遭到国内许多专家的反对。 在此背景下,一些学者提出将汉长安城址范围内的村民全部迁出,从整体上保护汉长安城址。 此后,陕西也将汉长安城遗址的“利用计划”变更为“展示计划”,继续探索突破。
年以来,唐大明宫遗址保护开发项目与西安市城市改造计划相结合的模式,在经济效益上取得成功后,《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计划》最终提请国家文物局批准。 由此,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工作与城中村改造、“申遗”等多重需求相结合。
西安市政府曾经表示在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将寻找与唐大明宫遗址不同的模式。 但是,前面提到的文化学家表示,从目前的计划和推进的计划来看,其实两者都是不相容的模式。
根据《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8年要投资200亿~300亿元,整个地区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
西安当地房地产公司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此大规模的项目投资一定需要引进开发公司,预计未来几年该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将超过千亿元规模。
参加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开发的文化保护者对记者表示,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充满了微妙的游戏。 由于投资规模巨大,如何找到资金是政府最现实的难题,如何引进开发商不可避免地陷入房地产开发的陷阱。
针对唐大明宫遗址的保护与开发,上述房地产公司负责人总结说,实际上是先确定遗址范围,然后在遗址上包装国家遗址公园,在遗址周边经营土地进行商业开发的模式。 据悉,在唐大明宫遗址开发过程中,由于周边建筑物有限,参与的房地产开发商无法平衡收支,西安市政府于2008年被相关公司授予新的可开发土地指标,迫使其平衡收支。
“唐大明宫遗址规划面积19.2平方公里,其中真正的核心保护区为3.2平方公里,外围16平方公里用于平衡核心保护区的投资。 》上诉房地产公司负责人表示,汉长安城遗址同样,核心保护区36平方公里,周边区域也用于开发,以平衡核心保护区的投资。
“目前西安的财政收入为600亿元左右,中央财政对地方文化保护的资金非常有限。 保护大遗迹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援。 从唐大明宫遗址到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与开发,西安市选择了走向“城市经营”的道路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西安文化系统的一位官员说。
民生、文化保护、商业利益协调的困难
“文化遗产和遗迹的过度包装现象普遍存在,最终会成为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等优势群体的牺牲品。 ”
主要参与西安多处遗址规划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说:“西安应把城市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诉求与历史文化遗产很好地结合起来,融合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使旧城区和新城区的各项展示风采、人文资源和生态资源相互依存。”
该规划大家的理念是强调文化遗产的“融和性”,使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建设、市民生活“和谐共生”,大遗址保护工程应定位为民生工程,在周边建设许多城市文化设施,从而使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设施建设成为多种不同层次的文化活动
学者们担心的是,西安的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出现在这一理念的反面。 许多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担心:“文化遗产和遗迹的过度包装现象普遍存在,最终会成为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等利益集团的牺牲品。” 一位学者说。
长安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陕西、西安市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王圣学决定,记者认为:“推进城市中遗址文化的保护应是首要任务,不可将文化遗址保护作为开发项目。 打着文化遗迹的牌子,造福小团体,不可以坐车开发。 政府必须通过具体的项目限制自己的行为,达到自古以来用于现在,造福民生的目的。 ”
的难点是如何平衡城市快速发展与文化遗迹保护的关系。 独立艺术评论家、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者岳路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应立足本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不可逾越界限。 处理好制度性问题,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是处理之道,不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用文化产业包装纸重新包装土地财政,是热衷遗迹开发的根本所在。 ”
标题:“旅游+地产:西安大遗址开发之殇”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6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