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02字,读完约5分钟
20日发布的年《生态城市绿皮书》指出,要加强城市间的协同防控,特别是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重要地区城市间要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联合调控,建立极端气象条件下的大气污染预警体系。
6月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快速发展研究中心、甘肃省城市快速发展研究院、兰州城市学院联合研究编撰、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生态城市绿皮书》发布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
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仍应在“路上”妥善处理汽车引发的城市问题
绿皮书指出,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仍是“路上”,任务繁重、路途遥远。 年,我国发生了许多与生态城市建设相关的事情和问题,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和深入反思,需要我们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拓展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路。
“对人口基数庞大、人口高度密集的中国来说,依赖发达国家的快速发展模式,即化石燃料,以汽车为中心的不可再生型经济模式和费用模式并不合适。 》绿皮书指出,在轿车交通成为城市交通最重要的方式之前,我们应该抓住调控的主动权和管理的最佳时机,妥善解决汽车带来的城市问题。
对此,绿色图书提出,要按照“邻里大体”合理规划城市,控制城市规模,建设紧凑城市。 按照徒步、自行车、铁路、轨道、公共交通、轿车、卡车的先后顺序,快速发展城市绿色交通体系。 另外,总结全国节能新能源汽车模式宣传试点城市的经验,着力推动节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智能交通系统的快速发展。
中国城市的非合理扩张现象普遍为防洪安全留下重大风险
绿皮书指出,近年来频发的内涝事件充分暴露了中国城市建设的诸多问题。 一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支撑城市运行的基础设施互联网特别是排水系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投入严重不足。 二是城市大规模开发建设严重破坏和干扰了城市地表旅游和自然水文条件。 第三,许多城市在雨洪控制涉及的园林、水利、路桥、管理等方面缺乏综合协调性的设计规划。 四、面对极端降雨,许多城市缺乏科学的预警机制、应对技术和管理手段。
“当前,中国城市防洪排水系统的配置与迅速扩大的中城市水安全保障诉求不一致的矛盾日益突出。 》绿皮书指出,我国城市普遍存在非合理扩张现象,“先地上、后地下”的城市化扩张模式,使得先行城市防洪、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举步维艰。 在城市快速发展中,充斥着胡乱占领河湖水域的狭隘行为,往往扩大到防洪圈外或低洼容易被淹的地区,但缺乏必要的自我防御措施,这给城市防洪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险。
绿色图书认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建立科学、方便、安全、符合合理生态规律的基础设施支持系统。 具体包括:系统规划城市地下渠道和其他管网的协调建设,精心设计城市水资源的供排解决和循环利用开发,积极借鉴和引进国外雨水生态解决的先进做法和技术,避免基础设施建设破坏城市生态足迹和自然肌理。
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联合控制,建立极端气象条件下的大气污染预警体系
近年来,随着以煤炭为主的能耗大幅增加,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京津冀等地区多云现象频发,pm2.5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pm2.5正式纳入中国空气体质量检测标准,表明国家要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更有力的措施切实加强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推动空气体质量的持续改善。
对此,绿皮书指出,各城市要加快淘汰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等领域落后产能,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的采用,对城市重污染公司实施转移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优化工业布局 此外,为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在要点区域更严格实施大气污染物排放特殊限制,禁止新建、扩建热电联产以外的燃煤电厂、钢铁厂、水泥厂。 严格限制新项目的准入,严格环境执法监督管理。
绿皮书建议强调防止汽车污染,提高车用燃料的质量和汽车排放标准。 与此不同,必须加强城市间的共同防控。 特别是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主要地区城市之间实行大气污染联合防治管理,建立极端气象条件下的大气污染预警体系。
中国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亟需完全通过新闻公布
“近年来,公众非常关心小项目对自己生活环境的影响。 一点点的项目被掩盖了,在环境评估的过程中没能让普通民众充分了解相关情况,参与项目的评估,最终导致了集体的事情。 ’绿皮书是这样写的。
绿皮书指出,这些都反映了大众“邻里回避效应”意识的增强。 “邻里回避效果”是指居民和当地机构产生的厌恶和“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担心垃圾场、核电站、殡仪馆等邻里回避设施的建设项目会对健康、环境质量、资产价值等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绿色图书还指出,我国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需要在实践中尽快完善,其中最重要的是实现新闻发布,使公众充分参与环境评估过程,保障相关居民的知情权和对自身相关若干事项的决策权 (完) )。
标题:“社科院报告:京津冀等地区应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7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