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12字,读完约4分钟

春风转暖,笔者偶尔有空和私人界的朋友喝茶。 股市不闹,几个朋友本想借机会放松身心,但在闲聊的时候,都做好了准备,都想借新证券投资基金法施行的机会大显身手。 目标是多双边交易空实现双边交易,建立中国对冲基金。

“借鉴国外对冲基金经验 拓展中国私募快速发展空间”

1949年第一只严格意义上的对冲基金在美国成立,对冲基金的迅速发展超过了60年。 1990年,全球对冲基金的资本总额约为250亿美元。 随着新兴市场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2004年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 之后,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大幅回购,总规模一度超过30%,但全年全球对冲基金总资产规模迈上了2万亿美元的台阶。

“借鉴国外对冲基金经验 拓展中国私募快速发展空间”

国外对冲基金为什么能发展得这么快? 我们能参考的东西是什么? 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经济环境、金融创新、政策监管、人才储备四点。

需要良好的经济环境

整体稳定的前瞻性经济环境推动投资和快速发展,给专业投资者带来积极投资的信心。 20世纪90年代是美国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 这十年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平均增长率达到4.3%,曾一度接近6%,失业率也降至4.8%的健康水平,为1973年以来的最低值。 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给各产业带来了增长的机遇。 许多对冲基金在这个黄金时代迅速成长。 对照中国的现状,经济增长稳定在7.5%~8%的水平上,通货膨胀率在经过一定时期的调整后逐渐趋于平稳,失业率也只有4.1% (到年底),对冲基金快速发展所需的健康经济基础完全具备。

“借鉴国外对冲基金经验 拓展中国私募快速发展空间”

推进金融创新

笔者认为的金融创新不仅包括为对冲基金准备空的工具,还包括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 中国资本市场内现有的空工具,主要包括沪深300股指期货、融券交易和转融券交易。 其中,股价指数期货对指数基金类投资组合具有较为准确的套期保值作用,对股价套期保值效果欠佳。 另一方面,融券交易和融券交易面临标的股票限制、券源不足等问题,该成交很少见,因此无法充分表达投资者的空意愿。 相对于欧美资本市场内极其丰富的信用交易产品,国内相关品种的丰富度和成熟度相差甚远,仍需要不断扩大创新。

“借鉴国外对冲基金经验 拓展中国私募快速发展空间”

幸运的是,我们看到监管者逐渐放宽融资融券所涵盖的证券数量。 另外,股指期货新交易品种的开发也在顺利进行,有几个新指数合约的挂牌交易计划。 在配套服务方面,国内大型证券公司已经在创新行业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一些证券公司的创新业务收入已经在整体收入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借鉴国外对冲基金经验 拓展中国私募快速发展空间”

不可迂回的策略阈值

对任何市场来说,政策都是永远不可避免的门槛。 目前,海外对冲基金很难通过合格的海外机构投资者( qfii )渠道投资a股市场。 因此,许多知名对冲基金开始通过设立代表处的方式进入中国资本市场。 在这些海外成熟对冲基金还不能完全进入中国的情况下,国内对冲基金的快速发展气氛可能比较轻松。 但是,这样宽松的环境不能长时间维持。 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聚焦中国,政策也逐渐放宽,中国对冲基金将面临外来者的挑战。

“借鉴国外对冲基金经验 拓展中国私募快速发展空间”

从资产的地域配置来看,国内对冲基金面临的海外竞争可能更直接。 市场上关于合格国内有限合伙人( qdlp )的讨论还在持续一段时间,试点正式开始后,国内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和高净值个人投资者可以通过qdlp渠道投资海外二级市场。 尽管短期内qdlp在税收价格和额度上处于劣势,国内对冲基金仍需要不懈努力,以在长期的顾客争夺战中提高竞争力,从而获得有吸引力的“绝对利益”。

“借鉴国外对冲基金经验 拓展中国私募快速发展空间”

需要加强人才储备

上述都是外部环境,但我国对冲基金最重要的内生条件必须是人才储备,特别是对冲基金经理。 作为金融业竞争最激烈的领域,对冲基金的生命周期往往很短。 根据国外的经验,普通对冲基金将在成立三年后衰退,五年左右退出市场。

“借鉴国外对冲基金经验 拓展中国私募快速发展空间”

在市场上生存10多年的对冲基金,无一例外都有至少一位优秀的基金经理担任领头羊。 要成为优秀的对冲基金经理,除了要牢牢适应宏观经济状况,熟悉金融理论,充分利用金融工具外,还需要具有独特的投资理念,适应当前对冲基金的快速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私募基金经理中不乏公开募股出身和海外背景的优秀人才,但需要时间,脱颖而出的人一定会成为中国第一代成功的对冲基金经理。 (夏阳系UBS中国证券部总导演、陶炘翔系UBS证券业务研究员)。

标题:“借鉴国外对冲基金经验 拓展中国私募快速发展空间”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8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