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99字,读完约4分钟
过去一周,密集公布的宏观数据再次备受关注。 随着海关总署8日公布5月份进出口数据,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央行相继公布了5月份财政数据、固定资产投资、cpi、ppi、费用、信用等各项宏观数据。 数据显示,中国宏观经济仍处于严峻的复苏阶段,在这些所表现出的“困难”背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深刻的矛盾。 在许多经济学家和市场人士看来,如何加快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已成为比应对短期内复苏乏力更为重要的核心问题。
从一周后陆续公布的各项宏观经济数据来看,海关总署公布的5月进出口数据仍保持上升趋势。 数据显示,1-5月,中国进出口总额10.51万亿元,扣除汇率因素,比去年同期增长10.9%,其中出口增长13.5%,进口增长8.2%,贸易顺差5079.4亿元。
从数据来看,进出口增长强劲,但市场对数据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从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变化来看,前五个月,除了美国与东盟的贸易额略有增加外,欧盟与对日贸易额也有所减少,但支撑整体进出口数据上升的主要力量来源于内地与香港贸易额的52%的增长。 在许多市场人士看来,这种不寻常的高增长背后,出口商很可能会在销售发票上虚报发票金额,从而逃避外汇管制。
事实上,即使外贸数据保持上升势头,这也只是宏观经济“三驾马车”中唯一温和的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年1-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农户)为131211亿元,比去年同月名义增速20.4% ),增速比1-4月下降0.2个百分点。 社会支出品零售总额18886亿元,比去年同月名义增长12.9%,增长率比1-4月略有上升0.1个百分点。
除此之外,5月份国内cpi比去年同期上升2.1%,比去年同期上升0.3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下降0.5个百分点。 同期,ppi连续15个月负增长,比去年同期下降2.9%,比上月下降0.6%。 ppi作为工业出厂价格,反映了公司的投资诉求,ppi长期低迷表明了公司对经济的信心不足。
另外,央行公布的5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5月信贷数据明显低于预期,当月新增贷款6674亿元,远低于市场预期,社会融资总量大幅减少,5月仅新增1.19万亿元
年以“稳定增长”为目标的宏观调控措施,导致经济增速在去年第四季度出现反弹,但今年以来的宏观经济形势,是中国经济经历了周期性波动和调整,还是已经进入“下一个高速增长”的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对此,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15日发表的《中国宏观经济分解与预测(年中期)》报告中,分解一方面指出,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马车的投资和费用出乎意料地低迷。 另一方面,由于“脱库存”周期的延长、深层次结构矛盾的激化、资源长期不匹配导致“脱产能”进度滞后、内在性下降力的加强等因素,年上半年经济出人意料地下降,经济复苏力度下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合所长、中诚信首席经济学家毛振华表示,经济复苏乏力,加上各种宏观经济风险的上升,再次表明在投资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下越来越难以维持。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实践经验也表明,经济刺激政策短期内可以防止经济大幅下滑,但不能真正促进经济复苏。
“现在的体制已经不适合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改革势在必行。 ’清华大学中国和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说。
国家新闻中心宏观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表示,中国经济转型改革所剩下的时间窗永远不会打开。 “改革的时间已经很紧迫了。 ”
“未来改革的着眼点应该是要素市场的改革和制度水平的改革。 ”毛振华说:“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必须向市场化迈进,实现生产要素价格的重新评价和调整。 具体包括资金、土地、资源、环境保护、产权、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改革。 ”。
关于制度层面的改革,毛振华认为,“需要从宏观层面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具体包括垄断领域有序开放、放弃地方保护主义、简化审批程序、调整收入分配、户籍制度、财税体制改革等。”
标题:“宏观数据显示经济复苏弱 “困难”背后改革迫在眉睫”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8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