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21字,读完约3分钟
国家新闻中心近日发布的报告预测,下半年我国进出口增速将进一步下降。 出口增速下降被认为是目前经济减速的首要原因之一。 因此,有人根据进出口情况评价经济走势,也有人试图通过促进出口来“稳定增长”。
人们印象中,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大。 中国经济摆脱上世纪末的困境,此后长期保持10%以上的增长,被认为与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有很大的关系。 外贸通过两种方式影响中国经济,一是净出口作为三大诉求之一,直接拉动gdp增长。 二是开放促进改革,增强国内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对外贸易确实有两方面的作用,但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
在最终支出、资本形成和净出口这三个诉求中,净出口所占比例较小,2007年达到最高的8.8%。 因此,网络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超乎想象,2007年网络出口带动gdp增长2.6个百分点,为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最高值。 这一年,最终支出和资本形成分别拉动了gdp增长5.6和6.0个百分点,远远超过了网络出口的贡献。 从2002年到2002年的10年间,最终年均gdp增长4.5个百分点,资本形成年均gdp增长5.5个百分点,合计10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即使净出口的贡献为零,中国经济在这十年间也能保持10%左右的高增长,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其内在潜力的体现。 人们常说中国经济是由外需主导的,但实际上并不完全符合现实。
当前经济减速、出口增速下降也是诱因,不是根本原因。 年,净出口对gdp增长的牵引力为-0.1,负面影响不大; 年上半年,净出口带动gdp提高0.1个百分点,略有正面作用。 外贸形势不能决定中国经济的走势,内需增长乏力是目前经济减速的首要原因。 东部沿海地区已经超载,持续快速增长的空区间不足; 中西部地区发展迅速空期间很广,但投资受到限制。 因此,中国内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是重要课题,不必太担心进出口增速进一步下降。
虽然开放促进了对外经济方面的改革,但内部改革形势依然紧迫。 一直以来,资源——包括改革在内的资源——稍微向对外经济部门倾斜,导致国内经济结构不良,首要表现为收入差距、地区差距的扩大。 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在利用外资、外贸方面具有天然的特点,它们享受的优惠政策也越来越多,发展得越来越快。 中西部地区也打算利用外资对外贸易方面的优惠政策。 (因为这方面的优惠政策比较成熟,容易利用。 但这不是那些特征。 因为,这个效果不好,所以不能缩小和东部地区的差距。 出口集中在沿海地区,劳动力远离家乡,费用水平低,对工资福利要求低,劳动力报酬低是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在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出口额较大的省份,劳动力报酬占gdp的比例较低。 虽然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政策,但是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太大会违背初衷,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
有些地区热衷于设立保税区,有些部门还在开放促进改革,这是惯性思维。 他们应该有新思路,着重改善国内经济结构。
标题:“要务是国内经济改革而非过度寄望外贸”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3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