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304字,读完约6分钟
7月28日上午,审计署官方媒体发布消息称:“近期,根据国务院要求,审计署组织全国鉴定机构对政府性债务进行鉴定。”
然后,两天前的7月26日,微博上开始热议“国务院发布特快亮电,清查全国政府的性债务”。
受已证实的消息影响,7月29日周一早晨,水泥建设股相继承压下跌。 一位分析人士担心,中央一旦实现地方政府性债务全口径管理和动态监管,未来地方基础设施失速风险将加大。
但是,包括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在内的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审计署此次审查政府性债务的目的是触底,并不能证明中国政府性债务的规模相当严重、失控。 因为这个市场不需要过度解读和恐慌。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从审计署内部人士获悉,此次国务院发出的“特快亮电”并不突然,审计署在此之前就做了方案准备,进行了很多调查。
6月20日,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等一行就政府融资平台主题,与广东省有关机构进行了座谈,了解了广东省和广州市政府债务的总体状况、融资平台的经营状况以及偿债能力等。 随后,研究小组对广州市展开了现场调查。 同期,江苏省常熟市也出现了审计署调查乡镇债务的新闻。 审计署选择了设在常熟市的两个乡镇进行政府债务状况的调查。
据审计署内幕消息,上述调查安排是此次地方政府性债务全面鉴定的审前试点。 在这之后的7月上旬,审计署发出了此次鉴定培训的通知,要求各地鉴定机构组织此次培训的报名和相关准备。
7月底的全国视频会议培训后,审计署陆续进驻各级政府,正式开始了对本届政府债务的全面考核。
对新债务的审查
有分析认为,审计署此次政府债务审计没有强调“地方”一词。 这是因为有中央、省、市、县、乡镇五级政府鉴定的可能性。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联系审计署,审计署没有对此次排查范围做出确定的答复。 审计局的信息负责人说:“关于债务审查,我们现在能够查明的信息是门户媒体发布的信息,目前也没有看到国务院的文件。”
前述审计署内部人士也表示,还没有看到国务院印发的《特快专递》文件,但“中央账目清楚的是国债”。
无论此次审查是否涉及中央政府性债务,与审计署于去年3月至5月进行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查相比,此次审查的范围很可能会扩大。 记者了解到,除省、市、县三级政府外,此次考核还将新增乡镇政府债务。 为此,此次鉴定将全面使用全国鉴定机构的4万多名人员。
“这次的鉴定比上次要严格。 上次许多地方政府亲自提供了资料供审查。 这次不一样。 鉴定工作人员根据情况要求地方提供其他资料。 ’另一个离审计署很近的人说。
审计署内部人士表示,此次国务院决定再次开展如此大规模的全国政府债务评选,原因是审计署自2009年11月至2009年2月开展的地方债务抽查显示,部分省、省、市级地方债务规模有了新的增长。 尽管审计局没有估算全国地方债的最新整体规模,但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新增情况和整体债务规模不容乐观。
今年6月,审计署公布数据显示,全年两年,抽查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 15个省、3个直辖市本级及其所属15个省会城市本级、3个市区) )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增长12.94%,4个省和8个省会城市本级增长率为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介绍,此次审计要点复印件是一年两年来政府新增债务,是对省、市、县三级政府旧债偿还情况和逾期、违约情况的审计。 对新增债务的鉴定以其他相关债务分类的形式进行,如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或有债务、负有救济责任的债务等。
启动或地方债的问责制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一位业内人士就地方债务风险问题直接致函国务院高层,加上6月底所谓“缺钱”的出现,高层更加意识到了彻底掌握地方债务规模的重要性。
目前,关于全国地方各级政府债务总规模到底有多大,舆论各方面有不同的说法。
“现在,地方债的规模可以说是粉丝,也没有可以明确说出来的机构和权威人士。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广东省社科院综合研发中心主任黎友焕表示,解决地方债必须首先全面清查各地市确实的地方债务和财政收支数据,“此次清查不清楚,将再次埋下危险的火种。”
在基层政府部门工作的房地产经济师章林晓分析说,进入今年以来,国外的aiib、研究机构、媒体相继使中国的地方债陷入困境,不能将其单纯视为“空”。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偿债的主要来源土地转让收入明显下跌,主要支柱产业遭遇严重的产能过剩,面临严重的偿债困境,进而被迫变相融资,形成恶性循环,隐性资金链断裂,大型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章晓认为,地方政府不履行债务、房地产泡沫、过剩产能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相互关系、相互传导的系统性风险。 所谓“缺钱”,说明这几年地方仍在增加投资消化过剩产能,资源不匹配现象明显。
地方债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快速发展模式的核心。 章晓认为,在地方政府短期内难以“盘活货币存量”和“盘活财政资金存量”的情况下,这种资源错配的方法仍将持续,不仅会累积新增债务的不履行债务风险,还将阻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改革步伐
审计署内部有关人员预计,这次鉴定结果将于明年年初制成鉴定报告。 这些接近审计局的人也表示,根据审计结果,国务院将制定地方政府领导的债务解释责任机制。 根据政府层面,分别制定明确的地方政府债务报告界限。 即,本级政府债务规模达到该极限时,必须向上级政府报告,不报告的话,地方政府领导人将承担解释责任。
“对地方官员的问责不是最终目标,推进下一次改革是评鉴的根本所在。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此次政府债务全口径审计的首要目的是掌握可靠数字,防控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建立地方债务管理问责机制,为地方债务管理、税制改革等长期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标题:“政府债审计:或将制定地方政府领导的债务问责机制”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3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