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1字,读完约4分钟
在7月3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议题再次被强调。会议在明确市
在7月3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政府从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议题再次得到强调。 会议明确了市政地下管网、污水解决、地铁轻轨等几个重要投资方向后,指出:“保障政府投入,加强非营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同等对待各类投资主体,建设基础设施 利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法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经营项目建设和运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薄弱环节的改善”。 这些大行业都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或者说拉动了数万亿美元的投资,这是目前拯救中国经济的好方法。 但是,有网友在微博上评论说:“还是走老路,如果没有新的战术,有可能继续加剧中国的产能过剩。” 中投顾问白朋鸣宏观经济研究员在接受《中国产经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速度远远超过经济增长率和居民收入增长,供大于求的情况十分严重,相关领域的产能过剩日益严重,这是典型的“明天产能过剩,今天,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小企业研究室主任罗仲伟介绍说,政府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常态。 只是,以前可能是通过政府自身、国有公司来做的,但现在是向社会投标,向民间资本开放。 这和生产能力过剩没有太大关系。 “这一改革方向是正确的。 ”罗仲伟还向《中国产经信息》记者强调。 诚然,迄今为止,民间资本参与这些行业的竞争存在着许多障碍和明暗障碍。 “大多数实际上是观念上、心理上的状态。 ”罗仲伟说,本来按照市场规则,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最好、最便宜、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购买,但实际上,国企的存在在心理上压迫社会资本和民营经济。 而且,很多行业虽然表面上没有不纳入民间资本,但实际上是不能进行的; 即使进入,整个系统也不会公平地运行。 “以前像铁路一样有很多情况。 广东省虽然有社会资本参加,但最终还是出现了赤字。 因为很难融入整个铁路网。 ”罗仲伟表示,城市基础设施具有互联网性质,只有部分参与,无法控制整个网络,定价没有话语权,不容易盈利。 白朋鸣分析认为,私募股权基础设施行业本身没有特点,资金、技术、管理、人才、招投标等各个环节与国有企业有不小的差距,这在地铁轻轨等行业更为明显,在环保等细分行业只能分得一杯羹 而且,民间资本内部之间经常出现无序竞争,面对国企和内部同业竞争对手的双重压力,民间资本在建设行业常常表现不佳。 目前,国务院强调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有专家预计民间资本在该市政建设中分的蛋糕有望更大。 以此为契机,怎样才能提高民间资本的参与度,激发和释放民间经济的活力? 白朋鸣表示,另一方面,必须尽快建立公开、公平、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监管部门要保障民间资本享有充分的竞争权力和利益保障,不受国有企业的压制。 另一方面,营商环境、融资渠道建设至关重要,私募基金能否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地方政府、银行体系充分支持。 罗仲伟特别强调,“局部、姿态的东西没有什么效果”这一点要从整个人制系统进行配置。 他说,从2005年的“老36条”到去年的“新36条”,一直都在说,但没有落实,大家都不相信。 而且,由于目前我国经济本身没有被地方地区市场分割统一,所以很难落实,中央要做的事件,由于种种原因,地方上未必能听到。 当然,与其没有,不如有。 “正在一步一步地做”。 罗仲伟表示,整体上有基本制度,需要彻底转变基本思路,真正理解如何开放。 “中国的市场整体秩序并不完全,中小企业自身的各种税费仍然很重,应该给公司以快速发展的信心。 ”
标题:“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玻璃门”挡住民企进入步伐”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3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