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92字,读完约2分钟

本网上海7月31日电近年来,中国红十字会因“郭美美事件”“8000多万元汶川地震捐款被挪用”等多件事受到公众质疑。 捐助者想知道自己的善款将去哪里。 相关人士表示,这暴露了我国慈善事业在管理体制和监管问责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成为制约慈善事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三问:谁来监督我们的捐款?”

慈善行业立法严重不足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慈善事业和公益捐赠的法律法规共有7部,但大多不是专门针对慈善事业快速发展和规范化的法律。 只有1999年颁布的《公益事业捐赠法》和2004年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等相关行政法规,呼吁长期推迟全国性慈善法的出台。

“三问:谁来监督我们的捐款?”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非政府组织( NGO )研究所所长王名教授表示,目前慈善行业法律地位低、管制少、协调差、空缺多,对捐赠人、志愿者、公益组织、受益人等慈善事业的主要参与者缺乏法律保障,假借慈善之名牟利, 他认为,中饱私囊等行为缺乏必要的威慑和惩罚,慈善行业出现了超出底线的丑恶现象,严重损害了慈善事业的形象。

“三问:谁来监督我们的捐款?”

缺乏立法使慈善事业变得不可能。 阳光文化基金会主席杨澜说,首先,公共或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有点模糊了慈善公益的基本概念,例如哪些组织和项目属于慈善范畴,与盈利机构和商业行为的界限在哪里等。

第二,已经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往往由平行的政府部门分别起草,缺乏整体规划和协调,与慈善活动的一个或几个环节进行了比较。 例如,《公益事业捐赠法》与公益捐赠相比,捐赠是慈善公益事业的一环,对捐赠、捐赠人权益等缺乏确定的规定。

“三问:谁来监督我们的捐款?”

慈善机构的公开透明度不高

业内人士认为,新闻公开透明是增强慈善机构公众信服力的重要保障。 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表示,目前国内慈善机构的新闻公开和透明度不够,这是质疑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的首要理由。

根据在深圳的调查,对深圳南山区民间慈善组织的调查显示,注册部门对民间组织的监管方法首要是年检,年检报告是民间组织自己填写的,其真实性必须查清才能核实。 重读这几年的年检报告,发现年检报告非常不完整,有些报告年度的财务经济状况栏为空白,有的填写的费用支出明细和总支出额不一致。 有些人不参加年检。 记者表示,各地民政部门人手紧张,无力进行严格监管。

标题:“三问:谁来监督我们的捐款?”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3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