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78字,读完约3分钟
如何解读“中国式高储蓄率困境”?
中国人民银行最近发表了年上半年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截至6月底,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100.91万亿元,首次突破百万元大关。 上半年人民币存款9.0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1万亿元,其中居民存款增加4.13万亿元,非金融公司存款增加2.32万亿元,财政存款增加9588亿元。
近年来,我国人民币存款加速增长,中国的高储蓄率在世界上罕见。 储蓄率持续上升,而支出增长却相形见拙,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的突出现象。 究其原因,一是居民收入整体偏低,这是因为不想花很多钱; 二是由于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长时间不足,居民将来必须“预防性储蓄”。 这是因为我不敢花很多钱。 这些解体,是已经广为人知的常识。 报道透露的另一种关系,似乎鲜为人知。 近十年来,中国居民储蓄占国民总储蓄的比例呈减少趋势,政府储蓄(财政性存款)和公司储蓄)占国民储蓄的比例不断上升,中国的高储蓄率大部分起因于政府和公司的储蓄偏高。
原来,重储蓄、轻费用不仅是许多居民的普遍趋势,也是政府和公司的普遍趋势,同时这种趋势在政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政府支出不足,不是行政支出不足,而是公共财政对教育、卫生等民生行业的支出不足是首要的,居民无法据此享受充分的社会保障,必须进行“预防性储蓄”。 这与居民“不敢多花钱”的理由相对应,居民储蓄率高与政府储蓄率高是内在的。
简单来说,国民收入在政府、公司、居民之间分配是首要的,中国的储蓄率之所以高,首要的是政府储蓄和公司储蓄(特别是政府储蓄)高,这足以证明政府和公司(特别是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有很大的特点。 这种收入分配“强政府弱居民”、“强资本弱劳动”的失衡,反映了长期以来劳动报酬初次分配偏低、居民收入国民收入分配偏低的问题,这也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处理的核心问题。
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普通劳动者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人力资本作为劳动力的含量。 除市场作用外,政府还应当将为居民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支持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帮助居民通过提高素质和技能增加劳动报酬,并履行指导公司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职能,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要推进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通过严格的劳动执法,协调劳动者双方公平的博弈,帮助劳动者提高劳动报酬。
收入分配改革的另一个任务是在再分配中改变“强政府弱居民”的态势,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这要求政府合理运用累进税率、提高征税起点、结构性减税等税收手段,将高收入群体的部分收入变为普通居民的“收入”。 更重要的是,政府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公共服务和民生行业的支出,人大和社会公共加强政府预算监督,严格执行预算对政府支出的法律约束,大幅压缩“三公”经费等行政经费,使越来越多的政府收入成为普通居民的“收入”
因此,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须与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等多方面的改革紧密结合,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约束,真正实现“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牢笼里”,才能建立公平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比较有效地打破“中国式高储蓄率困境”
标题:“我国存款余额突破百万亿 收入偏低居民不愿多花钱”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5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