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59字,读完约5分钟
中国公司“走出去”7月迎来政策利好。在7月5日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中国公司7月迎来了政策利益。 7月5日发布的《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指导意见》中,从提供金融服务、实施便于“走出去”的外汇管理制度、扩大外汇资金来源“走出去”方法三个方面,向“走出去”的公司提供了全面的融资支持。 这将为中国企业更多样化的海外投资提供基础。 毕马威最新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领域越来越广,公司也意识到对外投资的目标不仅仅是扩大地区、获取资源,更是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提高综合实力,这标志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进入了转型期。 毕马威全球中国业务快速发展中心主席冯育勤说:“在未来支出升级、绿色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等推动力下,农业和食品、新能源、房地产和高端制造业等行业将逐渐成为新的热点领域。” 迄今为止,对外工程承包、能源和矿业、家电业、汽车业和金融业等都是海外并购的要点。 在经历了快速增长之后,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正在经历从集中在产业链上的低端向价值链高端的附加值转换。 并购仍应考虑规模一致性 《中国经营报》:近日,收购史密斯菲尔德的双汇备受瞩目。 这笔交易给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带来的启示是什么? 冯育勤:并购主体双汇国际是双汇快速发展(行情、问诊)的母公司,双汇快速发展在a股上市企业市值800亿元,而双汇国际并购的对象是全球最大的猪肉制造商,交易总估值约71亿美元(约437亿元) 对双汇来说,通过收购双汇短板,如良好的技术、企业品牌、遍布全球的资源配置,实现最高级的食品安全运营。 如果收购成功,可以谋求提高价值链的附加值部分。 但是,相反也必须看到整合背后的风险。 史密斯菲尔德是世界性公司,这么大规模的收购,在双汇吃吗? 如何进行并购后的整合与管理,如何达到双汇战术整合的目的? 这将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中国经营报》:这次收购是不是有点像ibm pc的收购“蛇吞象”式的收购? 冯育勤:是的。 中国公司在转型期的并购时,也有规模性的问题。 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民营公司离开吧。 它们本身在国内的规模也不是那样的超大型公司。 我认为这样的公司,特别是民营公司进行收购时,必须考虑规模的一致性。 据我们调查,7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未来5~10年,“国有企业仍然是对外投资的主力军,但民营企业所占的份额将越来越大”。 “增值”投资 《中国经营报》: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万达收购amc反映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转变。 “资本外流、商品外流”难以成功,“资本外流、资源回购”在适用范围狭窄的情况下,出现了第三种并购类型。 通过并购获得企业品牌、产品、技术、管理经验,最终目标是快速发展和开拓中国市场。 这样的收购现在有成功的例子吗? 冯育勤:我们也看到了这种趋势。 我认为复兴国际就是最近的例子。 三年前,利伯维尔国际首次收购地中海俱乐部( clubmed )的部分股份,两个月前,以28.4%的溢价向地中海俱乐部证券持有人提出全面收购的申请。 clubmed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旅游度假机构之一,在海外成功,树立了国际高端企业的形象。 但是,这种商业模式在未来我国休闲旅游市场处于较大的快速发展空之间,近年来,clubmed接待游客人数增长缓慢,但中国游客2007~2007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8.5%。 如果与复星国际旗下的子公司业务合作,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通过收购,复星国际拥有高端企业品牌,并依靠复星对中国市场、中国顾客的了解,开拓了中国市场。 今后,类似的例子可能会增加。 《中国经营报》:你们报告中提到的高端制造业将实现海外并购的转型升级,对外工程承包将继续进行向高端产业链的转移等。 这个价值链增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能举个例子证明吗? 冯育勤:可以说,中国的对外投资即将进入转型期,呈现出新的优势。 为了进入产业链上游,会在发达国家开展并购,以获得技术和研发能力为目的的投资项目会更多。 政府制定的,到了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一个战术目标。 中国制造业必须尽快转型升级,进军产业链高端。 但是,走出国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突破技术壁垒,实现这一目标的比较有效的方法。 通过海外并购获得先进技术,进而转化、吸收、形成技术内的能力,也已经成为许多制造业公司“走出去”的原动力。 例如,中联重科(行情、问诊)收购了全球第三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CIFA的100%股份,去年三一重工(行情、问诊)收购了同行的竞争对手——被称为“大象”的德国机械巨头普茨迈斯特等。 中联重工和三一重工在国内都是领域的龙头公司,竞争激烈。 他们收购的公司都是国际大企业品牌,通过海外收购将企业品牌、技术带回中国,实现产业链向高端的延伸。 我们认为,这种趋势在未来也将继续。 但是,对中国企业来说,获得技术只是第一步。 通过创新和生产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形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特征,最终参与国际高端市场竞争,是中国企业进一步的目标。 另外,与对外投资结构和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纷繁复杂的世界经济环境、以及发达国家中成熟的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在综合实力、资源和经验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都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的越来越多的挑战
标题:““国外并购要瞄准产业链的高端 ””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5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