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52字,读完约5分钟
一发不可收拾的铁路货运改革,除了三大专业货运企业的资产、业务分割备受争议外,货运转型和大力发展铁路“门到门”、“一口价”、“实物制”等一系列措施带来的效益结构调整也备受关注。
昨天( 6月16日),《每日经济信息》记者从可靠渠道获悉,铁路商品变更将分割三大运输企业重构铁路多元化经营结构后,运输收入管理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商品变更将全部留给铁路局。
货物运输改革是铁路改革进入“深水区”的重要标志。 为了确保顺利实施,中铁总成立了货物运输组织改革实务指导小组,盛光祖亲自担任组长。
收益分配:全留铁路局增收
业内人士认为,只要对路局的“门到门”运输实行一张商品券、“一口价”的新的收款管理方法,必然会带来利润结构的重大调整。
长期以来,货运收钱项目很多,收钱主体不同,各方面利益分割,铁路运输也一直被定位为“到站”运输,但“站在门口”运输一直游离于铁路运输的主要业务之外,
一位相关人士告诉《每日经济信息》记者,通过这次商品修订,运输收入管理发生了巨大变化。 也就是说,“门到门”运输的收入全部纳入运输收入管理。
具体来说,改革后“站岗”的收入清算方法不变,采用现行的“所内自理、直通清算”方法进行清算; 但是,原有的多经(多种经营)系统征收的综合物流服务费中虽然也包括运输收入,但仍然是铁路局的收入,不影响铁路局公司的利益。
与此相对,“门到门”运输的支出也在运输价格中列支。 在非运输公司列支运输系统的员工工资也回到了运营价格上。
“门到门”、“站到门”的,服务价款纳入运输收入,但发射台和报到局分别根据总企业规定的代收项目、代收标准以及铁路局与客户的协议,大致按照“谁提供服务收入”的原则,
记者还了解到,货运改革后,原定于年初的铁路局盈亏目标没有变化,只是根据中铁集装箱企业和中铁快运企业职能的变化,对三方损益进行了微调。
总的来看,货运改革增加的收入全部留给铁路局,总企业没有调整铁路局的优势,铁路局的优势在改革中保持在最大限度。
结构重构:三大运输企业的分割
关于三大专业运输企业的资产分割和业务调整,在商品改革正式开始之前,就已经备受关注。 铁路快运和铁路集装箱这两家专业运输企业,因“不再从事铁路运输组织的管理工作”,被认为“取消了铁路承运人的资格”。
一位行业老手告诉《每日经济信息》记者,实际上,这是铁路多元化经营结构的巨大变革和重构,都是为了适应“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的要求。
确实,这一变化涉及许多业务、资产和人员的调整。 记者了解到,这两家大型运输企业在重新划分现有业务后,将按照“资产随业务走,人员随资产走”的大致方针转发至相应铁路局。 例如,铁路集装箱运输业务回归铁路局,相关资产归铁路局。 铁路快运的铁路行李车、行李寄存、邮政行李寄存专用车辆及基地回归铁路局。 然后,两大企业的人员也会出现较大的调整和分流。
改革后,中铁快运成为为社会提供全程物流服务的物流公司中铁集装箱专门从事铁路集装箱经营管理的特币企业将重点扩大商品汽车、大型、冷藏运输业务,鼓励铁路局越来越多地参与特币经营。
但是,对于三大运输企业,中铁总和铁路局也会给予一定的援助。 据上述相关人士介绍,将研究历史债务等问题,轻装上阵参与市场竞争。
货物运输的背后:市场份额减少1/3
从铁路自身的快速发展来看,货物运输是铁路经营收入的第一来源,货物运输能否更好地适应市场、占领市场,关系到铁路的生存和快速发展的大局。
这次商品改革文案之多、相关面之广、影响之深,都是过去所没有的,根源还在于市场结构的倒置机制。
上述相关人士表示,盛光祖在货物改革内部谈话中引用的数据显示,1980~1980年,铁路货运量从47.5%降至16.9%,下降30.6个百分点。 同期,道路货运量份额从6.4%上升到34.6%,增长了28.2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铁路货源持续大幅下跌。 1~4月,全路成品货物发送量比去年同期减少5.7%; 煤炭、石油、粮食比去年同期分别减少7.2%、4.2%、14.2%,降幅均较一季度明显扩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铁路货运量减少的同时,整个社会的物流量大幅增加。 一季度,全社会货物总运量比去年同期增长9%,其中道路、水运、民航分别增长10.5%、9.3%、4.8%。 特别是整个社会快递业务发展迅速,1~4月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公司业务量比去年同期增长64.3%。
显然,目前铁路运输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很脆弱。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铁路货物运输不改革,还是很难只盯着大宗物资,立足于市场竞争。
标题:“铁路货改:增收全归铁路局 拆分三大运输企业”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7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