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09字,读完约6分钟
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代金融家,一群1960年前后出生的精英们,正在集体登上历史舞台。 5月22日,年仅49岁的易会满接
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代金融家,1960年前后出生的精英们,集体登上了历史舞台。 5月22日,49岁的易会接任工商银行(行情、资金、股吧、问诊)行长一职,成为这家世界最大银行的掌舵人,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前几天,招商银行(行情、资金、股吧、问诊)行长马蔚华退休,继承人是更年轻的田惠宇,1965年出生,现年48岁。 在金融监管行业,近日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升任副主席,是银监会“一正四副”领导中唯一的“60后”。 去年6月,继刘士余央行副行长之后,农业银行(行情、资金、股吧、问诊)前副行长潘功胜晋升为央行副行长的“60后”。 从1978年至今,中国金融市场已经走过了35年。 在此期间,经过两次金融改革,建立了现代化的金融体系,但未完成的汇率、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迫在眉睫,历史重任落在了第三代金融家的肩上,他们将承担起新一轮金融改革的使命。 第一代金融家 中国的第一次金融改革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改革开放,第一个建立了现代化的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体系,第一个建立了证券市场体系。 对应的第一代金融家,出生于1940年之前,包括当时的历届央行总裁和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荣毅仁和经叔平两位元老,分别设立了中信集团和民生银行(行情、资金、股吧、问诊)。 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任央行行长,李葆华率先规划了中国金融业快速发展路线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金融业恢复和改革事业。 在他的推动下,专业银行从人民银行分离改革得以确立和推进,国家外汇管理总局成立,保险业、信托业金融机构相继复活或成立。 李葆华的两位继承人吕培俭和陈慕华,继续了他的改革构想。 1983年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1984年,四家主要银行相继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专职中央银行,迈出了建立现代银行体系的重要一步。 之后,央行确立了其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重要意义。 第四位央行行长李贵鲜,面对80年代末的经济过热,加强了央行的货币和信用管理职能。 重要的是,他在1990年底上市了上证所和深交所,开始了股票发行试点工作,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2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开创了我国金融分工监督管理的先河,时任国家体育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的刘鸿儒为首任主席。 他挽救了当时违规交易泛滥、面临取缔危险的中国股市,适时出台了一些监管办法,初步规范了证券市场秩序。 但是,在刘鸿儒即将卸任之前,发生了影响力巨大的“327国债事件”,导致我国首个金融期货品种夭折,国债期货试点至今中止。 20世纪98年代中后期,相继继任的两位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周道炯和周正庆,忙于“救火”,整顿市场秩序。 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诞生了《证券法》。 聚焦于第二代金融家 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第二代金融家们引领了第二次金融改革的浪潮。 此次改革伴随着股市和债市的巨大快速发展,以及汇率、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 第二代金融家出生于1940~1960年,是新世纪(行情、资金、股票、问诊)以来金融改革的主角,代表人物有周小川、刘明康、尚福林等,他们大部分已经退居二线或接近退休年龄 2002年底,周小川从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调任中央银行总裁,继任为当时的农业银行总裁尚福林; 次年4月,银监会成立,“一行三会”分工监管格局正式形成,由当时的中国银行(行情、资金、股吧、问诊)领导人刘明康担任银监会主席。 这三人在决策层的支持下,主导了波澜万丈的第二次金融改革。 在此期间,周小川推进了“两率”改革和资本项目的开放,促进了人民币的国际化,成为世界最受瞩目的央行行长之一。 他还着力建设银行(行情、资金、股票酒吧、问诊)间市场,完善货币政策传导体系,银行间债市得到了更为迅猛的发展。 作为首任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中银领域面临“技术性破产”之际岌岌可危,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上市,形成现代化的企业治理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并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银行监管体系,被公认为中银领域在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 (/h/)并且在掌舵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近9年的时间里,尚福林推出了股权分置改革、中小板和创业板、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启动了新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证券市场的容量、深度、交易工具达到了新的阶段。 在金融业,以姜建清、郭树清为首的银行家,正稳步走上中国银行领域综合经营和国际化的道路。 同样立下功绩的还有马明哲、马蔚华、董文标和高建平,他们分别率领中国平安(行情、资金、股吧、问诊)、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和兴业银行)行情、资金、股吧、问诊,成为新世纪以来中国金融业的领头羊。 第三代金融家 在本轮金融高层的调整中,项俊波、肖钢、胡怀邦、郑之杰和田国立等195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金融家,以及潘功胜、阎庆民、易会满和田惠宇等。 中央汇款企业总经理彭纯、工商银行副行长朱熹和张红力、中国银行副行长王永利、国开副行长袁力和交易商协会秘书长时文朝。 对新一代金融家来说,他们面临着更深刻的挑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金融压抑的现状,创造健康、充满活力的金融业态。 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高速发展,不合理的金融压抑带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最突出的是“影子银行”体系的膨胀,其所隐藏的风险也备受关注。 从银行理财的兴起,到信托业的爆炸性增长,中国金融市场的结构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对监管者来说,他们比以往更需要在风险防范和创新促进之间取得平衡。 地方政府债务和房地产市场要消除长期以来挥之不去的阴影——金融压抑,其核心是金融创新,创新必然意味着不确定性。 这将极大地考验监管者的智慧和勇气。 对工人来说,他们必须尽快适应新的金融市场环境。 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在加速推进,各种利差保护受到挑战,亟待改变以前流传的低技术盈利模式。 被认为是“兵家必争之地”的资产管理行业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依然不足。 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还没有看到成功的可复制的模式。 无论如何,这是全新的未来,新一代的金融家们只能选择拥抱。
标题:“中国当代金融家图谱:第三代登上历史舞台”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8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