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06字,读完约4分钟
啃着台湾“啃老族”的一大特点。
台湾的年轻人大多拥有高等学历,曾经青春飞扬。 之后也有陷入啃老族的人,令人深思。
张教授是台湾大学的老师,让两个儿子去美国留学,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获得学位,他不让孩子打工,自己提供所有的学费和生活费。 从硕士到博士,两个儿子6年来在美国花了张教授1200万元(新台币,下同)的积蓄。 现在两个儿子学习回来了,但没有找工作。 张教授想让朋友找工作,但两个儿子向他吼了起来。 “你为什么要工作? 你不是给我们留了几间房子,把它们租出去就可以靠租金生活了,何必这么辛苦呢?”
年轻人不想工作,宁愿呆在家里当啃老族。 张教授家发生的事件不是个案。 根据中正大学的研究报告,去年台湾15岁至24岁的年轻人中,未就业、未就学、靠父母财产生活的约有47.2万人。 也就是说,台湾的青年10人中可能有1人是“啃老族”。
人数在10年内将翻一番
“啃老族”一词来自英国,根据“经济合作与快速发展组织”( oecd )的定义,是指15至29岁,既没有在学校也没有工作的青年。 “啃老族”在大陆被称为家里蹲或啃老族,在美国被称为归巢族,在香港被称为双失青年(失学兼失业的青年)。 在台湾,直接音译为尼特族。
台湾的“啃老族”人数更多。 根据统计部门5月公布的最新报告,15岁至24岁的失业率为12.38%,是10年前的1.12倍。 《联合报》近日分析,台湾年轻人失业、就业意愿下降的原因有很多。 有人因为技能不足而无法进入就业市场,也有人因为父母的保护过多而失去了就业活动。
25岁的阿凯从会计系毕业,退役两年投了200多份简历,在50多家公司接受了面试,但都没有继续。 没能就业。 阿凯自己觉得自己技能不足。 “学校成绩不好,只有几张基础证件照”。 但是两年来,阿凯没有看书考证照片,而是每天花十几个小时玩电脑游戏。 “张教授的儿子和阿凯表面上看似不就业的原因不同,但实际上共同的原因是就业意愿不足。”台湾友缘基金执行长廖清碧说,在孩子一年多都不能工作或非常消极的情况下,父母可能认为孩子“不能工作”,或者“就业”
引起社会问题
台湾美和科技大学社会实务系助理教授翁令珍指出,“啃老族”是台湾社会的长期问题。 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很多年轻人的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对工资的期待提高,有时眼光高的人很低,但另一方面,被称为草莓族的一代又不想做太多的工作。 找不到能轻松赚钱的工作,喜欢空等。 如果父母的经济状况能够支撑日常生活,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啃老族”。
本应是社会中流支柱的一代,非但没有失去活力,反而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相反成为社会的重担。 “啃老族”的增加,不仅带来现实的社会问题,也进一步加速了老化的劳动结构和“不结婚、不出生、不养育”等社会问题。
“啃老族”不依赖家庭就业,有时会带来家庭纷争,引起家庭悲剧。 据台湾媒体报道,35岁的林某男子失业后一直在家啃老,最近被母亲借钱拒绝后,用伞打母亲,以伤害罪嫌疑被移送法中。
还有更多的人。 今年年初,28岁的陈昱安不满父亲让他去找工作,竟然向父亲刺了100多把刀,使父亲当场死亡。 台“最高法院”认定陈氏企图杀害父亲,认为残忍无悔,明确了死刑判决。
不能头痛[/s2/]
调查显示,孩子依赖家庭,46.7%的父母归咎于大的经济环境。 翁令珍说:“实际上,社会并不缺乏就业机会,很多大企业每年都会将固定职位释放给社会新鲜人。 如果协助父母调整孩子的心情,就没有那么难找到充分的就业。”
适龄员工不就业不仅是浪费劳动资源,也是浪费教育资源。 舆论为了拯救“啃老族”,要求台湾当局同时使用硬件和软件。 为了不恶化啃老族问题,台湾当局从2008年开始实施“拯救年轻人失业计划”,扩大了公司雇佣首次就业的人、每人每月补助1万元的“即时工作”计划。
补助是有期限的,要提高“啃老族”,就需要他们的内生动力。 “不仅要系统地帮助‘啃老族’摆脱保护伞,还应该从初高中开始增加终身指导专业课。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对未来没有目标,不知道能做什么,就业意愿也在某种程度上不确定。 ”台北大学教授陈玉华说,处理“啃老族”问题,不能头痛头疼,预防胜于治疗。
标题:“台湾“尼特族”怎样过日子?”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9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