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的封面照片
国家考试20年:职业致命诱惑
●20年三代(我的国家考试)
●公务员的职业性诱惑:有户籍、体面、稳定、保障
●中西公务员制度最大的不同:党干部
又是一年的国家考试。
11月24日,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年度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科目笔试(以下称“国家考试”)在全国48个城市举行。
今年有130多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依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向社会公开招聘,计划招收1.9万多人。
据统计,本次考试共有152万人通过招考机构资格审查,实际参加考试人数99万人,参考率约为88.5%,参加考试人数与录取计划数的比例为51∶1。
公务员在中国一直是备受羡慕和尊崇的职业。 饭碗的背后,是人们对社会地位、收入、安全感的渴望。
1993年中国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正式确立了公务员制度。 被称为“中国第一考试”的国家考试,1994年招收4400人,招收462人,每年招收152万人,计划招收约2万人,仅20年就增加了近50倍的职位招生规模,报名人数超过300倍,多次掀起报考热潮 在国家考试中,平均有77个岗位在竞争。 其中,37个招聘职位的应聘比例超过1000:1,最火热的岗位竞争比为7192:1。
起初很多人不相信“通过考试就可以成为干部”,但今天的“公务员考试不过是与报考、出国等齐名的选择之一”第一次从只有29个部门的招录开始,到今天的全国公务员“进入所有考试”,都是“成为国家干部”的骄傲。
近20年来,在日益高涨的公务员热潮背后,有一个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改革、完整的过程。
20年,三代“我的国家考试”
1994年:“如果通过考试,就能成为干部吗? ”
国内第一次公务员考试,通过率9:1,面试好像是“恳谈会”
1994年1月,人事部机关刊物《中国人事》(现改名为《中国公务员》)中出现了一个新栏目“《条例》百问”,介绍新设立的中国公务员制度。
关于“公务员”这个新名词,《条例》百问解释说:“范围上相当于我们过去说的国家行政机关的干部。”
当时,人们刚学会不使用粮票购物,社会上经常出现被称为“投机买卖”的大讨论,在许多人眼里,进入机关、做干部是当时最好的工作。
1994年7月30日,人事部宣布将组织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录用第一次招考。
“当时,很多人不相信通过考试就能成为干部。 因为当时的工作是国家分配的。 ”关于第一次公务员考试,国家某部委的工作人员、当时在北京市郊外的国有企业工作的李伟(化名)记忆犹新。
1994年8月1日,李伟租用自行车,经过大半个北京市,到人事部设立的公务员考试注册咨询处询问情况。 “最在意的问题是,怎样参加考试,通过考试能否真正进入机关。” 据后来的统计,那几天像李伟一样来咨询的有14000人。
“当时,进入中央机关的最好方法是毕业分配,但是学校的分配没有统一标准,很多人利用关系交条件。 我自己没有路,我以为至今没有机会进入部委的门。 ”李伟说。
参加第一次公务员考试的人大多像李伟一样通常是“二次就业”。 当年发布的《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指出:“报考省级以上政府工作部门需要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
这一年,公务员考试的实录名额为462人,报名人数为4400人,录取比约为9:1。 据悉,招录的462个公务员职位涉及国务院办公厅、国家计委、人事部、建设部等29个部门,几乎都是中央部级机关单位。
第一次国家考试是在那年8月举行的。 考试那天,他说:“一个教室里有几十个人,各个座位之间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就像现在的高考一样,兴奋而紧张。 ”李伟回忆说。 那一年,公务员考试分为行政职业能力考试和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主题涉及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政治经济学等,目前没有令人头疼的申论”。
统一笔试结束后,各部委将组织面试合格者。 面对七八名考官的提问,李伟非常紧张,说:“那时各地都在进行分配,没有参加过面试,没有经验。” 李伟幸运地问考官“为什么要考试”、“以前做什么工作”,他说自己不像现在的面试那么专业,更像是“咨询会”。
李伟说,在被确认合格的那天,自己感到难以置信,远在农村的父亲知道后,就像杀家猪、娶媳妇一样请全村的人吃饭,有光宗耀祖的意思。
第一个月,李伟领了300多块钱的工资。 与公司相比,公务员的工资并不是很多,但各方面的条件比公司强得多。 “连食堂的拉面师傅都是特地从兰州请来的。”因为平时吃饭有食堂,住宿有宿舍,接受公费医疗,所以“不用自己花钱,工资也攒了很多。”
李伟最重视的是“有行政级别,成为了国家干部”。 入部五年后,李伟晋升为副部长。 “中央部委的晋升速度比基层快得多”。 同年,李伟被分成两居室,“和周围的朋友相比感到很满足。 ”。 李伟说。
2005年:我喜欢“工作稳定,有保障”
公务员法出台,“通过所有考试”,合格率37:1
李伟参加公务员考试10年后,公务员考试从中央部委的敲门砖发展成了基层入职的拦路虎。
2005年4月,公务员法正式公布。 “通过所有考试”的公务员录用制度,正式以立法形式确定。 根据法律规定,中国“聘用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级别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优先录用的方法”。
这一年,国家公务员招录人数达到8271人的一年后上升到10282人,首次突破1万大关。 公务员考试最初只针对中央29个部委、462个职位,是国家各级政府机关录用新人的唯一途径,许多街头工作、派出所等最基层公务员职位都纳入了公务员考试的录用范畴。
随着公务员考试在各级政府机关的普及,基层政府机关的公务员岗位因竞争率低、报名限制条件少而开始受到关注和欢迎。
另外,来自体制外的冲击也使得公务员考试不像十年前那么兴奋了。 2001年,日本通产省在白皮书中首次表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同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跨国公司开始从竞争行业进入垄断或准垄断行业,金融性投资大幅增加。 不仅仅是公务员羡慕的职业,穿着西装出入高级写字楼、平时炒股、年底分红的外企白领,已经成为时代的新宠。
2005年,在某民营企业工作的李梅(化名)报名参加了北京市公务员考试。 这一年,国家公务员报录比首次突破“30大关”,达到37:1。 地方公务员考试同样如火如荼,竞争激烈。 “当时,社会上正在讨论公务员考试过热的问题,但公务员工作稳定,工资和福利有保障是很有吸引力的。 ”李梅说。
为了尽快通过公务员考试,李梅报了培训班,利用周末的时间上课。 “培训班很多,考试的各个环节都有专业老师指导。 来上课的大多是和我一样参加在职考试的人,都工作了多年,所以不习惯参加考试。”
李梅最头疼的是笔试部分。 笔试分为行政职业能力考试和申论。 行政职业能力考试成绩达到60分以上、2门成绩达到105分以上,即可获得“北京市公务员笔试合格证”,并可在本证书有效期内,通过各行政机关和“双向选择”的方法执行就业单位。
获得合格证后,李梅报考了北京市街道办事处,参加了面试。 儿子刚满2岁,丈夫经常在外资企业工作出差,想让我在街上找份工作。 虽然收入少,但工作稳定,有保障,离家近,所以照顾孩子需要更多的时间”。
“工作稳定,也有保障”是当时社会对公务员的普遍看法,但入职后,李梅发现基层公务员并非如此。 李梅说:“街道就像一个篮子,任何工作都可以让它过去。” 某地区的派出所、商店、卫城、学校、医院等都需要街道协调,如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街道要及时赶到现场,启动应急预案,协调组织各属职能部门。
每天晚上和星期六,都要在街上留下值班人员,解决突发事件。 幸运的是,单位照顾女同志,值班多在星期六中午排队,晚上值班通常由男同志担任,必须在单位通宵。 与此不同,“十一”、“五一”越到假日越忙。 近年来,许多除夕晚上,李梅都在外面检查烟花爆竹的发射。
40岁时,李梅在单位晋升为正课长,成为老资历的中间干部。 关于福利待遇,李梅说,2005年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街道工作人员时,福利分室政策已经取消,晋升科长后,李梅税后月薪达到5000多元。 “虽然工资福利不高,但也有优点,收入有保障,员工稳定,没有业绩压力,这一点尤为罕见。 ”李梅说。
年:公务员考试? 应试学习? 你要去国外吗? ……
新闻比72:1,“我不一定一辈子都在这里”,最烦恼的是工资水平
此后,公务员成了中国社会中的“围城”。 每年有一百万人参加考试,很多人转行。 对许多大学生来说,公务员考试只不过是与报考、出国等齐名的选择之一。
年暑假刚开始,马上就要上大四了的北京某高中学生刘晓(化名)没有回家。 一大早,拿着暖壶来到学校图书馆的自习室,靠近窗户的桌子上贴着“国家考试占位”的字。
刘晓为自己制定了时间表。 11月参加公务员考试,1月参加研究生考试,3月参加北京市公务员考试。 “周围有同学,必须参加托福和gre的考试。 我害怕,准备太多忙不过来。 ”刘晓说。
这一年报名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150万人中,有些考生像刘晓一样通常脚踏几艘船。 “多一个选择,多一个机会,反正申请也不值钱。 ’刘晓说,当然也应该把重点放在复习时间的分配上。 “我致力于国家公务员考试,认为考研也是为了就业,但周围也有很多学生认为研究生毕业或留学回国后有更好的机会。 ”
年11月25日,刘晓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考试、申论),“至今为止做了很多练习指导,回答问题还是很简单的。 ”。 刘晓说。 年1月7日,刘晓在人社部网站上查看了自己的笔试分数,以122分的成绩,刘晓顺利进入5:1的面试名单。
两周后,刘晓来到应聘地点参加专业课考试。 这包括综合知识和能力测试(笔试)、英语测试)、英语口语和听力测试。 “参加专业课考试的人很多,分为几个教室。 我报考的这个职位不要求有基础的经验。 考场上很多人和我年龄差不多。 ”
通过了专业课考试和之后的面试,刘晓顺利进入国家某部委工作。 “在学生们眼里,这是一份好工作。 也可以办理户口,进入政府核心部门,入职后提供宿舍。 在北京这个房价高的城市,吸引力很大。 ”刘晓说。
当然一切都不顺利。 现在刘晓进公司快半年了,困扰他的是自己的工资水平。 “每月5000元左右,上涨的空之间也不大。 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工资很低。 之后,听说只要有一点点进入投行、外企的同学,入职时的年薪就会达到20万。 工作后也年年加薪,怀着后悔的心情。 ”刘晓说。
在刘晓的工作地点附近,两三个朋友吃饭,看一次电影的费用在500元左右,相当于刘晓工资的十分之一,“将来结婚、生孩子的费用几乎不可能考虑。 ’据刘晓说,进公司后,听说公司近年来有些同事辞职或换工作。 我讨厌工资太低,一部分从部委调到下属的科研院所,一部分离开机关到研究机构和大学等工作。 “我的想法也改变了。 本来想考上公务员就不会离开部委,但是现在平台高,工作能力和社会人脉积累也快,所以将来没必要在这里呆一辈子。 重要的是在年轻时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
有户籍、体面、稳定、保障……
某个职业的致命诱惑
公务员热潮还在继续
11月7日,国家考试申请确认结束。 据统计,此次国考报名人数超过152万人,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主任科员一个以下”的职位由于相对宽松的报考条件,成为今年国考最火热的职位,竞争比例达到7183:1。
从2009年开始,国家考试报名人数连续6年超过百万人。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白智立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未来几年,国考将维持在一定的热度范围内,随着政府部门提高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公务员人数将上升。 并且,虽然目前地方政府、基层乡镇公务员录用不在公务员考试范围内,但随着这部分公务员录用开展招录考试,进一步扩大公务员考试招录范围,不断增加招录岗位,公务员热潮将持续。
2005年,中国制定公务员法,加强“全部通过考试”的公务员考试制度,由于考试职位的增加,很多考生报考,当年国考报名人数从去年的18.2万人迅速上升到31万人。 白智立表示,“通过所有考试”的制度出现在1993年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但当时公务员考试还是小范围招录,招录职位非常少,随后招录范围的扩大,公务员热度也在上升。
数据显示,1994年,我国首次公务员考试招生人数只有462人,2006年,国家考试招生人数首次突破万人,达到10282人; 国家考试招生人数上升到20879人。 另外,国考报名人数也从20年前的4400人上升到每年150万人,20年增加了340倍多。
深挖公务员热潮背后的原因,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副主任林燕玲在《中国经济周刊》中表示,公务员的工作面、收入稳定、福利有保障,是吸引许多人报考的首要原因。 前几天去地方调研时,林燕玲发现今年中国各地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钢铁公司大面积亏损,一些代理公司面临破产。 “公司员工流动性很大,一个月能挣8千1万元,但退休后可能有三四个月没工作。 与公务员的稳定相比,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压力都很大。 ”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表示,这几年公务员是毕业生比较喜欢的职业。 特别是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城市,被录用为公务员后,可以处理户籍问题,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很强。
此外,公务员热潮与中国大学的就业制度也有很大关系。 毛寿龙在《中国经济周刊》上表示,许多高校鼓励学生报考公务员,办辅导班,让学生做模拟题,以提高学校就业率,这些就业指导,提高了高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的比例。
现役考生越来越受欢迎。
20年的公务员考试中,最引人注目的,不是考试者的变化吗?
1994年第一次公务员考试时,中国大部分高校还在实行就业分配,敢于自主就业的人达到了毛麟角。 另外,1994年制定的《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中也规定“报考省级以上政府机关需要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国家有特殊规定的除外”,市级以下政府机关公务员的报考条件没有限定,但第一届公务员考试招录职位有29个。
此后,随着公务员招录范围的扩大,市级以下政府部门开始实施公务员考试制度,各省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也不断出台自己的“特殊规定”。 白智立表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相关法规大多制定于1994年前后,此后多年未作修改,其间在公务员招录考试中实施了聘任制等新考试,实际上违背了最初制定法律时想要贯彻的思想。
据教育培训机构中公教育统计,全年国考招录11729个职位中,9145个不要求基层就业经验,占78%,近年来这一比例一直维持在80%左右。
第一次公务员招考以来,随着高校就业分配政策的取消和公务员报考条件的变化,应届毕业生不断加入国考大军。 中公教育数据显示,截至2002年,参加公务员考试培训的考生中应届毕业生比例达到80%,但随后这一比例开始下降,2007年为70%,近两年来应届毕业生比例进一步下降至60%。
从社会在职人员到应届毕业生,从应届毕业生到社会在职人员,中国公务员考试群的一些变化背后有很多原因。
林燕玲向记者表示,目前很多人毕业后初次就业不理想,希望再次择业,公务员考试中在职人员的比例逐渐增加。
而且,近20年来,公务员考试命题越来越重视实际技能性,在职人员在国家考试中越来越受到“欢迎”。 早期笔试多为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政治经济学等主题,2000年笔试第一次在行政职业能力考试中加入申论,之后申论从简单论文转为通知、报告等实用公文考试,与公务员的实务有很大的相关性,这一部分
公务员制度的中国特色
“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将被解雇”,2005年公务员法公布后,引起了骚动。
公务员法包括公务员录用、考核、惩戒、福利保险等一系列新制度,并以法律形式确立。 这项从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法律,是建国50多年来中国第一部干部人事管理综合法律,里程碑的意义不言而喻。
但是,随后几年,公务员改革步伐开始放缓,“铁饭碗”成为“金饭碗”,公务员考试热度持续高涨,每个职位有近1万人去考试。 面对中小企业员工“蜗居”生活的现状和随时面临的失业风险,公务员福利相对较好,不可否认对许多人来说仍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如何建立“可出入”的公务员制度,公务员考试进入第三十个年头时,赞誉与改革呼声并存。
中西公务员制度最大的不同之一:党管理干部
根据国家公务员局的数据,截至年底,中国公务员总数达到708.9万人。 人事部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局长尹蔚民日前表示,经过20年的实践和快速发展,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
“中国特色”是指:“一是再三管理党干部,二是德才兼备、以德为本的用人标准,三是复试与考察相结合的选拔方法,四是不断适应形势快速发展的需要。”
简单来说,中国的公务员制度是在1993年之前中国向苏联学习的干部制度的基础上,参考了西方的公务员制度,形成了“结合体”。
毛寿龙表示,西方公务员制度政治中立,首要是为了防止新政党上台后政府队伍不稳定、滋生腐败,设立了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制度包括独立的录用考试、晋升机制、监督监察、绩效考核等,但中国区别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最大区别之一是对干部进行再党管理。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西方的公务员制度大多实行将“政务官”和“事务官”分离的管理机制。 政务官是指政治家,美国总统、各州知事等为政务官,其任职大致由选举产生,随着选举失败而下台,实行任期制。 其首要职能是制定重大的公共政策,其罢免首先通过“问责制”实现,任期结束后自行寻求出路。
事务官是“文官”和“官僚”,强调“职业”和专业优势,其任职基本符合任职资格的,通过考试进入公务员队伍,实行“常任制”,实行终身雇佣。 其首要功能是执行公共政策。 当然,现在在很多国家,公务员也参加或独立制定公共政策,其辞职或辞职要根据公务员制度的相关规定。
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相比,中国没有设立“政务官”与“事务官”分离的制度,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将国家公务员的级别分为15级,从最低的事务员到国务院总理。 白智立表示,中国公务员可从最基层办事员逐步晋升,进入国家核心领导层,中国公务员始终有“官职”的思想,淡化了选举的作用。
在西方,公务员是独立的利益集团,受雇于政府,是政府雇员。 白智立表示,西方国家围绕公务员劳动权争议较多,部分国家允许公务员有组成工会的权利、与政府集体谈判工作条件的权利、罢工的权利,而我国确定公务员不得罢工,公务员成立工会,
退出机制搞不好会产生很多“幽灵公务员”
公务员会被解雇吗? 如果通过了考试,真的进入了“金饭碗”吗? 对此,2005年公布的公务员法给出了确定的答案。
根据公务员法第八十三条,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辞退: 具体来说,连续两年的年度考核不合格,无法胜任在职工作人员,不接受其他安排等。
白智立说,近年来我听到了一些公务员被解雇的消息,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犯了严重错误,要严惩、撤职、解雇的公务员,在一点点“人情”“关系”的考量下,为了让他们将来也能找到工作,有机会“改过自新”,实际上有一部分通过解雇解决。 公务员制度建立20年后,下一步要着力于如何切实落实公务员制度。
林燕玲说,公务员退出机制不畅,产生了中国许多“幽灵公务员”。 在公务员编制总量控制的情况下,退出机制不健全,很多机关单位难以补充新鲜血液。 目前,许多地方采取了向下级机关借用和参公的方法(指政府委托或授权具有行政执法能力的机关和不属于公务员系列的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 虽然参政者在严格意义上不是公务员,但在录用、晋升、考核、离职等方面按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
“一方面是非常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是机关切实用人单位的诉求,但没有空不足的公务员编制,不得已要走很多弯路。 ”林燕玲说,由于参公和借调人员的数量增多,产生了许多新问题。 “比如下级支付工资、上级用人借用制度,在许多层面上引起了各方的不满和关注。”
毛寿龙说,从微观上看,公务员有扩张的动力。 在宏观上,国家还实行严格的公务员编制控制,“就像每天吃饭的人在外面穿紧身衣,实际效果不大”。 在毛寿龙看来,未来的公务员制度应加强微观管理,落实公务员退出机制,实现微循环,提高公务员管理水平。
“消除特权是公务员改革的关键”
“工作高压低薪”是目前公务员圈普遍的抱怨,“福利分室”、“灰色收入”是社会对他们的普遍质疑。
竹立家表示,公务员的薪酬标准应与社会同一职务人员的工资大致相同,这也是国际通用的标准。 海外政务官的薪资水平比社会上相当职级的人要低很多,例如美国总统的薪资比微软企业老总的薪资低很多的事务官的薪酬必须根据社会上相当阶层的平均值来支付,这些“公共机构”的员工,根据相关的《公务员法》,
具体到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竹立家认为,消除“隐形收入”和“灰色收入”,制定《阳光工资法案》是关键前提,公务员的岗位工资、职级工资、津贴标准、福利等都要公开透明,由立法机关和舆论监督 目前,一些单位和部门,持“住房补助”继续福利分房,持“汽车补助”继续聘用公交车,持“伙食补助”继续“白饭”。 只有“变态福利分室”之一,在房价高企的今天,是普通上班族几年到十几年的工资总和。
毛寿龙也同样认为,“消除特权是公务员改革的关键”。 未来要保障公务员的权利,限制领导层的权力,杜绝“灰色收入”,使公务员队伍尽量扁平化,让更多的公务员在基层扎根,享受良好的快速发展和待遇。 目前,我国高职级公务员更多,这些公务员中有些人退休后也享受指导待遇,这是国家财政负担越来越大的原因。
中国公务员制度大事记[/s2/]
1989年
人事部在6个国家部门和2个地区(深圳、哈尔滨)举行公务员考试录用考试。
1993年
国务院发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建立和推进公务员制度。
1994年
人事部发布了《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建立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 同年8月,人事部组织了中国第一次公务员考试。
2000年
国家考试首次参加申论,考生根据指定资料分解、提出见解并论证。
2003年
国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达到12.5万人。
2005年
公务员法正式公布,“纳入所有考试”等一系列制度以法律形式确立。
2009年
国家考试报名人数首次突破100万人。
年
国考报名人数突破150万人,“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合川调查队业务科人员”以9470:1的竞争比例,成为国考最热门的职位,被誉为“万里第一”。
标题:“国考报名人数20年增300倍 消除福利房等成改革关键”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