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20字,读完约2分钟
据中国之声《信息晚高峰》报道,根据国务院部署,各省级政府今年将首次全面公开省本级“三公”经费。 但是,截至发布消息时,仍有近一半省份抱着琵琶遮住了脸。 即使是已经公开的省份,往往也只给出了大致的数字,公布“三公”经费的监督作用大幅减弱。
那么,明明公开“三公”经费的门已经有了缝隙,为什么很少有人想把门开得更大呢? 从这个间隙中,我们到底能看到什么呢? 请听中央台记者庄胜春的报道。
记者今天从各省官网和媒体渠道进行了粗略统计,已有16个省较全面公布了省级三公经费。 安徽省最近于8月9日在官网上挂了“三公”的预算。
这些省份的“三公”预算共计约115亿元,大多少于去年同期。 但是,公开副本大多只有简短的表格,讲几句话,记载了公共出国费、公务招待费、公务费三个项目的经费总数。 新疆公开比较详细,列举了各类编制人员、各类公交车数量等新闻。
此外,只有北京、四川等少数省份宣布了“三公”预算去年的增减。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姜洪说:“从公共角度来说,还是不可取的。 目前公布的几个大数字实际上没有起到监督作用。 如果省级一级不能比较有效地实现通过公开控制三公费用的目的,那么这种公开很可能在基层形式上流传。
还有一点正在观察中。 青海、海南、云南等10多个省份依然只字不提,有的只公布了部分省级部门的“三公”经费,有的只公布了全年三公经费的支出新闻。
一位专家表示,一些省份从未公开过“三公”的经费。 对于这样敏感的数字,我有等一下,看看的心情。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公布的“三公”经费即使非常粗略,也有点问题。 例如,最近公布的安徽“三公”预算共计7632.3万元,比北京少10亿多,不到新疆的五分之一。 这是怎么回事?
标题:“近半数省份仍未晒三公账单 专家:问责机制缺乏所致”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2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