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23字,读完约3分钟

入增速放缓,地方开始担忧起来。部分省份甚至认为目前还不是最困难的,明年甚至今后相

增速放缓,地方开始担忧。 有些省份甚至认为现在不是最困难的,明年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的财力将会更加困难。 其实,财政紧缩对财政支出是一种软性约束。 财政实际上根本不算什么。 财政部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央财政收入323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本级) 36280亿元,从国民收入分配比重看,上半年中央地方合计财政收入达到68591亿元,约占同期gdp比重的27.7%,且为预算内收入 加上国有企业利润等 很明显,如果财政不减少支出,不调整优化,那么更多的财政收入就是支出紧张。 更准确地说,现在的财政收支结构,以及地方政府在经济界召集选手和裁判员的功能上的偏差,有必要进行改变。 从表面上看,全国财政收入来源于经济下滑,地方财政收入受经济下滑、营改增、中央转移支付紧缩和取消审批权等诸多因素的重叠。 但是,经济下滑的深层原因是,由于政府和市场界限不明确,经济业绩受损,经济缺乏稳定的动力源(行情、问诊)。 近年来,政府在国民收入中占有绝对的特征地位,但其财政支出偏重经济建设,将本来可以留给高效私营部门的经济社会资源配置到不产生现金流量且效率稍低的地方政府投资项目中,其债务期限较短,更多的地方政府债务投资项目。 这不仅侵蚀了财政收入,而且地方政府通过高融资价格的借贷进行了新的扩张操作,积累了高地方债务,产生了格雷欣效应,导致了整体的 ,人口老龄化也从两个方面加深了政府的财政收支缺口。 一是人口老龄化增加各级政府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支出,许多地方政府面临社会保障支出性贫困。 一个老龄化标志着我国实际储蓄率的下降,政府为了比较有效地缓解财政收支缺口,要么采取高通胀战略提高储蓄率为其建设型财政准备债务资源,要么加强税收征管和税费改革等各种手段,将财政牢牢转移到民营部门 例如,最近一些地方加强了税收征管的“散税”,欠税过高,有些地方政府拉拢公司进行支付,地方三乱现象开始复苏。 很明显,这实际上把财政拮据变成了民生紧逼和社会紧逼,不仅增加了私营部门的税务负担,还扩大了政府的财政风险,加剧了经济下滑的风险。 并且,不能使更多没有生存能力的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和国企持续下去,从而改善地方债务对财政收入的侵蚀,相反会加剧债务负担。 因此,要真正有效地缓解政府财政收支困境,本质上需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弱化地方政府的投资职能,推进公共服务化的变革。 而且,只有政府的职能实现了公共服务化的变革,才能阻止政府财政收支滚雪球式紧缩的连锁反应。 如果能在新的地方债券评选下妥善解决库存问题,不仅能从根本上缓解财政收支困境,还能为休养生息的减税政策等提供更多的帮助

标题:““财政紧”不应成为“民生紧””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3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