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30字,读完约8分钟
面对市场价格运行中的可疑形象,许多部门频繁出手管理,剑指垄断。
7月初,一些奶粉公司相继宣布降价5%至20%,“示好”了国家发改委的反垄断调查。 但是,截至上周( 7月19日),中国证券新闻记者从上海部分超市获悉,只有拜因米(行情、问诊)、雅浦等少数企业品牌的部分产品价格略有下降,降价没有明显传到终端零售市场。 看不到一些品种的价格松动和市场整体下跌,反垄断的必要性再次暴露出来。
几周来,发改委和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依法启动了多家外资公司的反垄断调查。 业内人士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实施五年来首次实行密集执法,标志着中国市场经济走向成熟,也暗示着反垄断有可能成为新市场化改革的新支点。
外国企业品牌势头下滑
7月初,在国家发改委证实对多美滋、美赞臣、惠氏、雅培等奶粉公司进行了反垄断调查后,多美滋、惠氏等多家洋奶粉公司相继宣布降价。 但从具体幅度来看,降价似乎只是一种姿态。
上海市发改委7月11日公布的新时期超级奶粉“晒价目表”显示,西式奶粉与去年年底相比没有大幅降价,部分奶粉还在涨价。 s-26金装爱儿乐婴儿配方奶粉一档(以1至6个月( 3连装1200g/罐为例,去年12月13日“晒价”的最高价和最低价分别为298元、2448元的多美滋金装优幼级,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雅培、多美滋、惠氏等西式奶粉企业品牌以包装更换、升级等名义,每年平均价格涨幅达10%,部分产品涨幅达30%。 由于价格上涨过多,国家发改委去年讨论了许多奶粉公司,但此后没有看到进一步的措施。
今年以来,荷兰、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开始限制罐装奶粉的购买,“西式奶粉”更受欢迎。
奶粉的底部是什么? 国产奶粉因“三鹿毒奶粉”一事在中国客户心中留下了阴影。 “奶粉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中国顾客对奶粉美誉度高、国产企业品牌不信任。 价格高的原因是中国顾客购买它,所以每年都在涨价。 ’乳业专家王丁棉说。
一家外企品牌奶粉大经销商表示,奶粉经过八九级代理商后可以到商店或专卖店,从生产阶段到最后到中国顾客手中,要经过26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提高价格。 根据平均250元/罐的价格,预计中间阶段为85元/罐左右,占售价的34%。
顺便说一下,奶粉在中国的售价比其他国家都高。 例如,在其他快速发展中国家,一罐的平均价格约为120元/罐左右,但中国客户需要支付两倍的价格。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乳业人士表示,对这一现象,价格主管部门并非一无所知,奶粉领域的反垄断,首要的是“扼杀”外国产奶粉的威风,为国产企业品牌助力,造福客户。
独一无二的是,国家工商总局还就包装业巨头利乐企业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立案调查,表示将组织20多个省市工商机构进行相关调查。 这表明洋奶粉公司在被国家发改委调查后,反垄断斗争正在向奶粉产业链的上游蔓延。
反垄断专家表示,许多价格调查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其背后传递的新闻更值得关注,有关部门在面对价格运行等市场现象时,应对措施立足于市场本身,通过经济手段加以规范,并通过法律手段加以保障 在这几方面,跨国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的商业贿赂被公安部严格查处,可以说无异于奶粉公司接受了反垄断调查。
只有反社行为不反社
降价是顾客的乐趣,但对监管者来说,目的在于市场规范。 业内人士预计,在医药、日用化妆品等多个行业,未来可能会受到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价格调查等将成为常规手段,反垄断“罚单”也将越来越多,垄断成本将越来越大。
7月19日,上海市发改委证实对上海黄金饰品领域协会和老凤祥(行情、问诊)等老字号金店进行了反垄断调查。 今年年初,茅台、五粮液(行情、问诊)吃了4亿4900万元的价格垄断罚单,随后国家发改委对奶粉、药品等终端费用行业进行了价格调查。 反垄断调查集中进行并非偶然,向人们传播的新闻是《反垄断法》“磨刀”,政府部门除了据此规范市场外,也没有排除有信心重塑国产企业的品牌市场的考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金融官员表示,考虑到目前通胀压力较大,价格调查的目的不排除有抑制物价暴涨等其他政策考虑的可能性。 特别是进行与cpi密切相关的农产品(行情、问诊)、日用品等的价格调查时。
确实,随着价格调查等动向的增加,对反垄断执法机构“选择性执法”的疑问也越来越多。 其中,关于反垄断,“只打苍蝇,不打老虎”,不涉及石油、房地产等领域,对于国有企业巨头,“高高在上,轻轻地放下”的议论很多。
业内人士表示,《反垄断法》第七条规定国有经济占支配地位,合法保护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领域以及依法实行专营专卖领域的经营者,但对铁路、电信等这些领域的垄断行为视而不见
上海知识产权律师刘春泉告诉本报记者,反垄断法是政策性很强的法律,客观上与超大公司的价格管理行为比较有所增加,这与公司的身份、规模、国籍无关。 反垄断法保护的着眼点也是竞争规则和秩序而不是公司,规范市场对客户有利。 另外,利用反垄断法平衡具有垄断地位的同行竞争对手在世界上也是一样的,像amd (美国集成电路供应商)一样,一直推动各国利用反垄断手段对英特尔进行调查。
从这个角度来看,很容易理解国内奶粉公司可以置身于这个价格调查之中。 刘春泉指出,国内奶粉领域本身存在困难,相关公司不在市场强势地位。 这是因为“很多公司不具备成为被告的条件和资格。 ”。
事实上,从过去的反垄断案件来看,外资相关公司屈指可数,大部分案件的调查主体为国内公司,包括大型企业、上市公司。 这是因为“与外资比较没有特殊的问题”。 美国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张一哲这样说道。
改革创新理念合力
分解者表示,在白酒、奶粉、药品等领域进行的价格调查,给顾客带来了期待和信心,也对相关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简政放权的背景下,要更好地监管市场,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服务,一方面需要机构改革,转变政策理念,重视经济规律,将市场意识和法律保障思路纳入总体政策框架。
许多参与反垄断法的专家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过去5年反垄断执法机构积累了大量经验,从“谈谈、改进”式的软性解决到正式罚款,手段更加成熟,制度越来越完善。 但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反垄断执法机构必须形成“合力”。
目前,国内反垄断执法机构有中国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工商总局三个。 三者各自侧重于反垄断事业,但在反垄断法公布之初,市场对“三龙治水”颇有争议。 目前,奶粉行业反垄断调查显示,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发改委负责奶粉公司的反垄断调查,工商总局负责奶粉包装公司的反垄断调查。 如果能“齐心协力”,就能有效利用行政资源,提高效率,提高反垄断的深度。
张一哲认为,在目前的背景下,建立统一的反垄断执法机构短期内难以处理。 反垄断法起草之初,在立法过程中未能实现统一的反垄断执法机构的构想,是由于各部门的机构职能相互牵连,难以协调。
虽然至今未发现职能交叉引起的破案矛盾,但华东政法大学竞争法研究所主任徐士英经过几年的经验总结后认为,要进一步提高执法机构的权威,更好地参与政府的经济决策进程,协调领域监管机构的监管行为,规范政府的限制性竞争行为,之后,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权威人士对此表示,三个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职能必须合并,不仅涉及效率问题,还涉及独立、权威、专业等问题,希望能通过机构改革将这个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许多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随着竞争政策的推进,特别是反垄断法的实施,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将从中受益。
标题:“密集执法磨刀试刃 反垄断大展拳脚尚需合力”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4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