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95字,读完约3分钟
7月23日,中国银行(行情、问诊)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公布,截至去年6月底,国内债务融资工具累计发行量达到9.89万亿元,占中国公司直接债务融资规模的80.5%。
此外,债务融资工具存量规模超过5万亿元,约占中国公司直接债务融资产品存量的60%。 目前,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已经成为我国非金融公司直接债务融资的主板市场。
宏观经济分析师张大志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逼近10万亿元的规模不小,但还不至于马上产生金融风险。
公司的融资手段
张大志解体表示,交易商协会对外公示的数据显示,债务融资工具累计发行量上升的背后原因主要是公司发行债务。 由于国内公司数量迅速发展,近年来债务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此前,公司存在贷款受限、融资困难的情况。 公司为了生存,通过非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获得了快速发展资金。 ”张大志说。
一家纺织公司的负责人王先生向本报记者表示,企业从2009年开始进入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务融资工具进行融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债券融资融资规模大、融资长、利率低,有效地处理了公司融资的诉求,节约了公司的价格。 ’王先生认为,交易商协会也为服务实体经济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融资平台,帮助公司处理融资和快速发展问题。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债务融资工具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公司融资渠道,更好地满足了实体经济合理融资的诉求,“较有效地发挥了对经济的润滑作用,公司过度依赖银行间接融资的格局正在明显转变。
过量的话会有风险
张大志认为,债券融资确实具有稳定、不易受政策影响的优点,有助于公司缓解资金紧张。 但是,规模过大的债务融资有很多潜在风险。
“公司借款,获得快速增长资金是理所当然的,但如果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公司相继破产,他们以前的巨额债务会引发金融市场系统性的风险。 “张大志认为,融资渠道多样化是好事,但对这一债务融资规模,仍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逼近十兆并不是什么可怕的数字,但相关机构需要保持一定的警戒。 》张大志指出,有关部门对债务融资工具的相关情况也必须加强监管,才能保证健康有序地快速发展。
交易商协会方面也对外介绍,为进一步规范非金融公司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存续期间的新闻披露行为,增强自律规范文件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交易商协会分解整理了存续期间各类市场参与主体的新闻披露文案,指出“非金融公司债务融资工具存续期间的
记者了解到,“存续期表体系”是存续期新闻披露的最低要求,是债市后续管理制度体系的持续完善,有利于提高相关情况披露自律规定的可操作性,发挥市场监督作用,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市场规范的快速发展。
标题:“中国债务融资量近10万亿”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4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