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75字,读完约5分钟
湖北、湖南两省近日发布了经济《半年报》,两省齐头并进,均为首次半年突破万亿大关。 上半年湖北实现gdp 10949.3亿30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7%。 湖南省gdp为10921.8亿80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
湖北省政协常委、湖北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昨天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各省都没能摆脱经济下滑的负面影响,湖北、湖南省也不例外,不仅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下滑,而且存在诸多不明确和制约因素
叶青认为,下一步,湖北应利用“岸线资源”造福长江中游黄金水道。 湖南工业投资还不够,仍有较大的产业投资空之间。
致力于中三角产业合作研究的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提出,在中部四省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背景下,湖北和湖南应通过“异质同构”推动城市间合理产业分工合作和形成层次有序的产业链,推进城市群产业一体化进程。
湖北:投资“马车”跑
去年同期,湖北提交的半年增速成绩单达到11.7%。 虽然增长率略有下跌,但从经济总量来看,湖北省首次在半年内突破万亿大关。 背后有高低错误的各项经济指标,也由此刻画了当前湖北经济的强势短板。
今年1~6月,湖北累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33.0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7%,比去年同期下跌4.9个百分点。
在大宗商品方面,湖北省一直以来流传的钢铁、水泥积分产品呈现一高一低的态势。 钢材产量上半年从11.7%减少到1609.49万吨。 与此同时,由于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回升,水泥产量大幅上升。 上半年,湖北全省累计生产水泥5071.45万吨,增长9.7%。
总体来看,上半年,湖北全省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9776.75亿元,增长27.9%。 全省新增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275个,比去年同期增长647个,增长39.7%。
从数据分析,在投资、费用、出口的“三驾马车”中,固定资产投资是湖北经济运行的第一推动力。
该省上半年实现社会支出品零售总额4939.11亿元,增长13.1%,比去年同期下跌2.8个百分点。 同期,湖北完成进出口总额156.3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6%。 其中,出口额93.18亿美元,增速比上个月分别下跌2.2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
叶青认为,对正在打底的湖北经济来说,“马车”的投资在一定时期内仍是最可靠的经济牵引力,“下半年要促使80万吨乙烯项目和神龙汽车三厂等投产项目早日完成。”
湖南:停止“煤飞色舞”
和湖北一样,湖南上半年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大关,但部分拳头产业呈现停滞迹象。
湖南省统计局22日上午发布的《经济运行状况解体》(以下简称《解体》)显示,进入今年以来,受市场诉求持续减弱、部分领域产能过剩、生产价格上涨等诸多因素影响,湖南规模工业增长率明显 上半年,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3%,比去年同期下降5.1个百分点,为近十年来同期较低水平。
上半年,全省黑色金属冶炼和轧钢加工业投资减少17.5%,化学原料和化工产品制造业仅增长6.1%,同比分别下跌17.6和27.4个百分点。
《解体》指出,投资不足一方面证明相关领域快速发展依然不景气,另一方面表明增长后劲减弱,实体经济好转基础不牢固。
上半年,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1.9个百分点,增长26.1%,增长率连续5个月维持在26%以上,但细分来看,当地投资项目储备增长放缓。 上半年,全省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16.6%,比去年同期下跌7.1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存在差异
但是,湖南省正在形成新的工业支撑点,如汽车、新闻产业、支出产业、高科技领域等。 去年下半年以来,比亚迪、菲亚特、吉利等汽车公司的新产能逐渐释放。 上半年,全省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7%,比去年同期加快12.2个百分点。 汽车产量22.92万辆,增长96.7%。
同样,湖北省新的支柱产业也在形成。 上半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1%,对全省工业的贡献率达35.6%,比去年同期提高14.6个百分点。 食品加工业的贡献率为18.7%; 电子领域的贡献率为8.2%; 医药制造业增长率最快,为16.7%,对全省工业的贡献率上升至4.2%。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产业合作调查报告》根据“两湖”39个工业大类数据计算省际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77,表明两省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趋同性。
两省制造业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趋同现象,但并未引起严重的产业结构。 前10大主导产品中,湖北、湖南有5种同类产品。 湖北省占全国比重5%以上的工业产品有农业氨碱化肥、硫酸、化学农药原料药、汽车、纯碱、平板玻璃、房间空气体调节器、线、布、烟共计10种; 湖南省占全国5%以上的工业产品有烟草、化学农药原料药、农业氨碱化肥3种。
彭智敏认为,产业结构趋同是形成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基础,趋同差异是区域间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基础,是以区域间产业链为纽带形成经济一体化的关键。 因此,要通过“异质同体”推进包括湖南、湖北在内的中三角城市之间合理的产业分工合作和有序的产业链形成,推进三大城市群的产业一体化。
标题:““两湖”经济半年报喜忧参半产业结构存同求异”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4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