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50字,读完约4分钟
大规模城市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地方融资平台几乎不约而同,备受期待。 的城市化率达到51.3%,今后几年是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时期。 通常认为,城市化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地方政府的公共投资诉求就会增加6个百分点左右。 据此,预计“十二五”时期城市化的地方政府投资规模将达到30万亿元。 在地方政府债务高企、城市化继续推进的背景下,如何为地方政府寻找长期比较有效的城市化融资渠道,是当前中国金融体系中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贺军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经济增长放缓、财政增收放缓、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房地产调控持续、“影子银行”整顿的背景下,地方政府融资环境非常不理想,地方政府融资不稳定,不仅持续,而且恶化。
这两年,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持续,“土地财政”模式难以为继,这也大大加大了地方财政压力和融资压力。 与地方财政收入和银行融资减少相反,地方快速经济发展的诉求不断增加,社会保障、教育、医疗、行政支出等刚性支出不断增加,许多产业的快速发展也需要地方资金的补助。
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要通过融资渠道不断“创新”突破。 6月10日,国家审计署公布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债务评估结果时,针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地方变相融资行为愈演愈烈,不少地方出现了信托贷款、融资租赁、出售后租赁、财产技术商品、替代资本金的工程。
地方融资平台的整治工作这几年一直在进行,共有61家融资平台企业按照银监会的规定转为“退出类平台”,但根据国家审计署的调查,这些企业中有55家没有完全剥离原有的政府性债务,或者是公益性债务。 此外,还有融资平台企业资产质量差、负债率过高的部分。
去年年底,财政部、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融资违规行为的通知》,“融资平台企业不得列举公共租赁住房、道路等公益性项目建设需要偿还财政资金的债务”、 规定“不得向非金融机构和个人借款,不得通过金融机构中的财务企业、信托企业、基金企业、金融租赁企业、保险企业等直接或间接融资”的,是比银行信用更广泛的“影子银行”融资渠道
贺军表示,监管层的影子形式无疑会加剧地方政府融资焦虑和地方与中央政府在融资问题上的矛盾。 未来,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就找不到地方政府城市化融资长期有效的融资渠道,在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必然难以摆脱“土地财政”模式的惯性。
“地方政府对地方经济增长负有很高的责任,既然追求gdp就需要借款,未来的处理方法可能是建立正常的地方政府融资渠道。 ”国务院快速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吴庆日前提出,作为政策应对,光堵是不行的,只有开辟一点渠道才能处理问题。
许多专家表示,与其让地方政府设立融资平台借款,增加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不如允许地方政府以市场化、更透明的方式融资,如发行市政债券。
记者了解到,市政债券是地方政府或其授权代理机构发行、集资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项目建设的有价证券,具有“信用水平高、免征所得税、流动性强”等优势。 “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提出“深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发行市政项目建设债券”。
中国银行(行情、资金、股吧、问诊)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表示,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是各国筹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的最重要途径,也是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税别财政体制 因此,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反复进行“政府招商引资、市场导向、试点突破、协同推进”,基本上建立与我国经济结构规范相适应的地方政府杠杆融资机制。
另外,由于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不平衡,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差异较大,专家根据各地的现实情况,结合具体项目特点,提出使用财政投资、国内外贷款、证券市场融资等不同的融资方法。
宗良表示,实际上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以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快速发展。 一是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提高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质量;二是提高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降低风险发生概率。 三、大力改革财税体制,处理“土地财政”带来的风险相互传播问题,资源税、房地产税有可能成为地方政府新的税收来源。 四是恢复资产证券化的探讨,缓解银行体系面临的“期限不匹配”和“风险积累”问题。
标题:“地方政府融资渠道需合理拓宽”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7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