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46字,读完约3分钟
时隔17个月,中海外贸再次呈现进口、出口同比下跌的“双降”局面。
10日公布的海关数据显示,年6月,中国进出口总额为2万亿元( 3215.1亿美元),下降2%。 其中出口额1.09万亿元( 1743.2亿美元),下降3.1%。 进口额为0.91万亿元( 1471.9亿美元),减少0.7%。 贸易顺差1693.4亿4000万元( 271亿3000万美元),降幅14%。
中海外贸上次“双降”还是去年1月。 当月,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比去年同期减少7.8%。 其中出口下降0.5%,进口下降15.3%。
但是,看起来疲惫的数据受季节因素的影响最大。 由于年春节在1月,当月只有17个工作日,比去年同期少4个工作日。 据推算,除上述“时间差”干扰外,去年1月,中国进口和出口实际分别增长10.3%和1.5%。
相比之下,此次进口和出口数据同比“双降”越来越多,体现了中海外贸基本面上的压力。
中国海关总署信息发言人、综合统计司司长郑跃声10日在国务院信息办公室发布会上指出,二季度中海外贸进出口增速明显放缓,特别是5、6月进出口形势更不乐观,目前中海外贸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
郑跃声表示,进出口数据双双疲软是五个不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外部市场诉求持续低迷,抑制了中国出口的进一步扩大。 郑跃声指出,外部市场的疲软直接降低了中国出口公司的订单,出口增长低迷。
据他介绍,在接受月度调查的约2000家出口公司中,自去年以来每月有45%以上的公司反映出新增出口订单额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 6月末的调查结果显示,49.2%的公司反映出新订单额较去年同期减少。 这个数据比上个月扩大了1.9个百分点。
二是汇率、劳动力工资等出口价格持续上涨,加大了出口公司的出口难度。 郑跃声表示,截至6月28日,人民币对美元、对欧元、对日元汇率中间价分别比去年年末上涨1.7%、3.3%、16.7%。 另外,由于国内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出口公司产品竞争的特点逐渐减弱,出口难度不断加大。
第三,贸易摩擦频发,具有多样性。 郑跃声表示,年第一季度,12个国家对中国启动了22项贸易救济调查。 发生贸易摩擦的国家、产品呈现多元化态势,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相关特色产品的出口。
第四,国内工业生产放缓,抑制了原材料的进口诉求。 另一方面,过剩的钢铁、水泥、造船、光伏等领域盈利能力的下降,进一步抑制了对进口上游原材料的诉求。
第五,海关贸易统计按进出口金额统计。 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今年上半年从中国进口的大宗原材料进口平均价格明显下降。
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6月进出口均较预期差,外需依然疲软,考虑到汇丰制造业的pmi也持续下跌,下周一公布的中国二季度gdp增长率可能持续放缓。 (完) )。
标题:“五大不利因素致中海外贸17个月来首现“双降””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6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