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48字,读完约4分钟
6月24日,审计署公布了57个中央部门单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核定结果。
根据审计结果,57个中央部门年度预算执行中不符合财政制度规定和其他财政收支的问题金额已经超过百亿。
与此相比,本报记者发现,审计署在年度中央部门预算执行考核中,特别强调“三公支出”考核。 据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包括发改委、住建部、国土部在内的10多个中央部门在预算执行中存在“三公支出”违规现象。
本报记者也发现,审计署将于年加强对出境、公交购买、运营、会议、招待费用的鉴定。
违反录用资金超过百亿
在58个中央部门百亿的违规聘用资金中,自然基金预算执行不符合制度规定的问题金额为20.4亿元,金额之高居首位。
本报记者在审计报告中也表明,多年来被强调的预算资金的采用效果也没有明显改善。
首先,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的老大难——预算资金闲置浪费问题突出。
例如,截至2007年2月,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从2007年开始实施的“全国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能力建设”项目仪器设备采购等由于招标无效和招标机构的质疑等一直没有落实; 该项目的累计获得的36549万元资金为31608.83万元闲置( 86.5% ),部分资金闲置5年以上。 外交部所属的国研所没有按照预算项目的进度购买设备,63万元设备闲置的工业和信息化部没有按照进度提前支付项目预算资金380万元,到去年2月底资金还没有闲置等。
除了闲置和浪费之外,余额的资金比重过大也是资金浪费的另一种表现。
由于预算编制不合理、项目执行进度慢等原因,中央部门年末结余资金也很庞大,这些资金当年无法发挥作用。
例如,截至年底,科技部已项目资金余额3.07亿元,自2005年以来按交易科目结算,未纳入财政; 建设部2005年形成的83.59万元项目余额仍按部本级临时存款科目结算等; 原铁道部及所属工程管理中心已收到1028.67万元款项9年以上,未及时清理等。
巨额聘金还没有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审计署也明确了多部委存在违反聘金采用的问题。
例如,外交部本级去年12月初在没有编制相关预算的情况下,用上一年度的结余资金安排了2321万元的支出。
加强“三公支出”审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审计署在年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工作的审计中,特别强调了对“三公支出”违规问题的审计。
据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审计署公布的57个中央级机构中,有10多个机构存在违反“三公支出”的问题。
例如,供销总公司从年到年,总公司级向所属公司交纳的利润为3271.41万元(其中年1921.26万元),用于招待费、车辆购置等支出,收支不包括在预决算管理中; 行政学院全年专项经费中出国经费108.9万元,未纳入出国经费预算; 所属机关服务中心列支院本级车辆运营费29.10万元的国家民委还超支年度预算公务招待费、公务车辆运营费和会议费390.68万元,超支预算出境费90.9万元,标准列支会议费92.37万元,出境费9.21万元
与许多部门被抽查发现违反“三公支出”的情况相比,审计署也要求各部门积极改进,强调住建部积极采取措施改善问题等,规范“三公支出”。 新闻中心将无预算列支的11.99万元出国费用恢复到返还路线,并调整了账目等。
实际上,本报记者也从审计署获悉,2010年,“出境费用”、公交购买费、会议、招待费用的考核情况也将加强。
顺便说一下,前几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审计署视察,要加强对各地方、各部门“三公”等行政经费录用情况的专项考核,切实纠正公费接待、出境、购车方面的违规行为,坚决制止办公楼新建和变相购房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李炜光表示,除了不断提高“三公支出”的透明度外,还需要通过审计等加强对三公支出的外部监督,不放过粉饰决算,使政府部门的三公支出处于高压地位。
标题:“57个中央部门 违规采用资金超百亿”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7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