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38字,读完约8分钟
6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推进清洁生产、能源结构调整等大气污染防治工作10项措施。
“最高决策层认识到,空治理气体污染不仅仅是环境保护部门的事件。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在评论文案中指出,“瓦斯污染治理空由国务院直接主导,要综合落实加大减排力度、加快能源结构变更、公共交通快速发展等多项措施,协调多部门的政策和努力。
这个观点和马骏团队此前发表的报告一致。
这份题为“政策发生较大变化,才能将pm2.5降至30”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要在2030年前实现全国所有城市达到空燃气质量二级标准的目标,必须在2030年实现全国城市
pm2.5在今后18年内必须年均减少4%。 这个速度比“重要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计划”的要求快两倍。
在进行定量分解后,该报告改变了传统的“零敲碎打”政策制定模式,综合考虑了影响空燃气质量的各因素,提出了6条政策建议,以实现减排目标。 煤炭使用量在年中居首位; 每吨煤的污染排放量在今后18年内将减少约70%; 每辆汽车平均污染排放量减少约80%;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例为年的27%和2030年的46 %;2030年轿车保有量控制在2亿2030万辆; 今后8年,铁路总里程将提高约60%,地铁总里程将提高4倍。
“我想强调的是,到目前为止,各个领域的政策对环境的影响还没有被量化。 ”马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各种减排政策的总和不一定能实现目标。”
为此,马骏在《报告》中表示,他们建立了第一个定量模型来模拟领域政策和公共政策对pm2.5的影响。 基于这个模型,我们发现,如果目前的煤炭、汽车、资源税、环境税、公共交通政策不发生变化,就无法实现2030年全国城市平均pm2.5降至30的目标。 这是因为目前许多领域的政策和财税政策与国家的环境容量和减排目标相矛盾。 如果这些政策继续下去,不仅无法实现减排目标,还会继续恶化空气体污染。
制定政策时需要定量化分解逆算
光靠提高排放标准和使用清洁技术的减排效果,pm2.5在2030年是无法达到的。
《21世纪》:《报告》指出,目前许多政策与pm2.5减排目标不兼容,空为了使燃气质量达到安全水平,我国政府必须大幅改变现有的能源、汽车、环境、税收、政府补贴和公共交通等政策 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马骏:有几个理由。 首先,空由于公众对气体污染危害健康的认识不够,社会关注度不够,导致政策顶层设计时对污染问题的重视度不够。
其次,在运用方面,政府的整体规划大多基于各领域独自提出的规划,无法从全球的角度考虑环境的容量和承受能力。
第三,政策研究未能量化各领域政策对环境的影响和减排政策的效果,未将减排目标具体分解为领域快速发展的指标(如煤炭、汽车、新能源、清洁能源技术、公共交通系统等领域)。
我想强调的是,至今为止,很多领域的政策对环境的影响还没有量化。 虽然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快速发展目标,但我还没有看到有人做综合测算。 各种减排政策的总和未必能实现目标。
《21世纪》:与当前问题相比,报告书对大气管理提出了6项政策建议,这些建议是如何导出的?
马骏“为了进行定量拆解,我们建立了pm2.5管理模式’。 该模型建立了煤炭、交通、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领域的目标和政策与pm2.5之间的定量关系。 基于这个模型,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符合pm2.5减排目标的领域政策目标和其他措施。
我们测算了一系列控制排放措施和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应用带来的减排潜力。 复印件包括脱硫、脱硝、提高油品质量、油耗及汽车排放标准等。 例如,预计单位煤炭消费量的污染排放量可通过清洁能源技术减少69%;油品质量、油耗和汽车排放标准的提高,可实现单位车辆平均减少82%。
研究表明,即使通过提高排放标准和运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达到上述减排效果,pm2.5也无法在2030年达到。 为了实现pm2.5减排目标,能源结构必须发生巨大变化,交通模式也必须发生巨大变化。
因此,明确帐目,就必须考虑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必须将它们作为削减不可忽视的部分,因为有反推的机制。 现在,有人单方面认为降低单位煤炭消费量的排放量就可以了,也有人认为降低单位汽车消费量的排放量就可以了,但我们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光这样还不够,必须结合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 所以这需要量化。 如果没有量化,你可能会认为制定几十项措施就可以了,但实际上很多措施的效果非常有限。
治疗雾霾不会影响GDP
地铁、建筑、天然气、水力发电、风力发电比原来上升得快。
《21世纪》:经过解体,报道了煤炭减排、轿车限行、清洁能源快速发展等政策措施,但这些对宏观经济和相关产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何评价这些措施的经济和社会价格?
马骏:我们最近参加了很多讨论。 包括政府领导人在内,很多人都有这个问题。 是否影响经济增长,是否影响就业。
我们的结论是,这些政策措施可以支持中国gdp在今后18年内保持年均6.8%的增长速度,这与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基本一致。 在某些领域减速(或下降),在其他新领域加速增长。 因为,这个经济面临的不是整体增长减速,而是结构转换。 对新能源的财政补贴可以通过提高资源税和领取用于环境保护的钱等得到充分弥补,不会增加财政赤字的压力。 另外,由于我们提出的措施对cpi的影响有限,额外的通货膨胀压力年均只有0.1%。
利用cge (可计算的常规均衡)模型,将我们的政策建议放入模型中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到了2010年,与没有实施这些政策的情况相比,相关领域的gdp和基准状况存在差异。 例如汽车和煤炭,分别是比基准低2千元至3千亿元的gdp,这是负面影响。 但是,据了解,地铁、建筑、天然气、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将比原来上升得更快。 并且,这些领域产生的额外的gdp与汽车和煤炭的gdp的下降量大致相等,因此对整体gdp的影响是中性的。
有几件非常重要的事。 我们现在的gdp不包括人们寿命的变化和由此带来的医疗费的变化。 如果pm2.5大幅下降,每个老百姓能活几年,劳动生产率就会大幅上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达到和员工人口上升一样的效果,医疗费也会大幅下降。 如果我们能够构建绿色gdp,把这些东西都纳入进去,由于实施了新的环境对策,绿色gdp有可能会有很大的增长。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观察结构的变化,自然就会知道经济增长点在哪里。
( 21世纪)你在拆解文案中说,用最新的“国十条”将气体污染治理空与培育新的增长点结合起来,是一个新的、正确的观点。 如何解读“培养新的增长点”,判断这些增长点的潜力?
马骏:国务院专门提到可以培养新的增长点。 这和我们的解体非常一致。 我们看到的结构变化至少有两种。 一个是通过调整结构的方法来提高天然气、风能、核能等的比例。 此外,交通运输的结构变化也有助于减少排放。 如果加大轨道交通,控制道路交通,就可以减少污染。
看看结构的变化,自然就知道经济的增长点在哪里。 在能源结构中,如果煤炭降下来了,煤炭就是负增长点,新的增长点是天然气、风能、核能。 我认为这三个是潜力最大的。 天然气,特别是中长时间我们非常期待。 中国的页岩气与美国相比,我们的储量比美国高50%。 由于美国页岩气的生产已经尝到了很大的甜头,油价下降,经济增长潜力不断提高。 这样的新能源开发从美国的经验来看,不一定会导致经济增长减速,反而会导致经济增长加速。 交通运输行业的另一个增长点是地铁、铁路等清洁交通模式。
但是,新的增长点还是要用改革的方法培养。 例如铁路、地铁面临融资问题,铁路企业财政困难,需要改革。 另外,要加快地铁建设,必须支持地方政府变更融资模式。
此外,国内页岩气的快速发展和政策扶持力度继续加大,投资者获得的区块可能不理想,价格比较高。 收益前景不明朗的话,投资的趣味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因为这个政府可以拿出好的地块让民间投资者参加投标,提高补贴。
标题:“空气质量要达二级 PM2.5减排需提速”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7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