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32字,读完约8分钟
本月以来金融业发生了“钱荒”。 6月的“钱荒”每年都有,但今年尤为严重。 本周四,一家银行向另一家银行借钱,日息按年换算最高可达30%,相当于一年贷款基准利率的5倍,这超过了央行规定的正常贷款利率的最高上限,越线为高利贷。 许多金融机构的人表示,目前资金短缺的情况无疑是史上最严重的。
“缺钱”来袭,多家银行全力投入“抢战”,送米、送油、送手机等手段层出不穷。
受“缺钱”影响的不仅是商业银行,还波及到包括基金、证券公司、信托在内的金融业整体,但对普通人的财产安全影响不大。 另外,回答的金融专家们相信,这次“缺钱”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最晚不会超过7月中旬。
“缺钱”引起中行违约的传言
本周以来,同业拆借市场一天达到800亿元以上。 这次“缺钱”的“震源地”来自同业拆借市场。
进入6月,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迅速上升,其中夜间拆借利率涨幅尤为迅速。 从4.5%开始,盘中突破了10%、20%、30%的大关,持续刷新着银行间市场成立以来的历史记录。 在其指导下,一个月内的中短期资金价格全线上涨,7天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周四上涨至11 .6217%,创2007年银行间市场成立以来的新高。
当天,市场曝光央行向工商银行(行情、资金、股吧、问诊)出资500亿元,以及中国银行)行情、资金、股吧、问诊)因流动性紧张发生资金违约等诸多传言,银行间市场延迟30分钟关闭市场,震撼了整个金融市场。 由于本月早些时候发生了同样的违约和滞销市场,这个传闻引起了国内外投资者对中国银行领域流动性的关注。
中国银行当晚发布明确公告称:“中国银行未发生资金违约,于6月20日按期完成全部对外支付,但市场传言并非事实。” 不过,昨日有传闻称,中行当天没有违约,周四银行间市场确实推迟30分钟上市,但中行没有在规定的下午4点半上市时间内按时履行履约承诺。
昨天,随着中国银行披露违约传闻,市场恐慌略有缓解,资金利率价格全线下跌,其中单日回购利率从380个基点暴跌至7.9%,创下2007年10月以来最大跌幅。
送米,送油,(智能手机的)银行APP,迎接“掠夺战”
据采访,到了明年,许多银行将全力以赴地参加“抢钱战争”。 在光大银行(行情、资金、股吧、问诊)天津围堤道支行,客户经理对记者说,存10万元一年,不仅利率会上升,还可以送4袋10斤装的米。 浦发银行(行情、资金、股吧、问诊)天津某分行客户经理表示,新客户存5万元半年以上,就可以送5分套微波炉碗。
一点的银行用存款还现金的方法吸引顾客,每存一万元就能还几十元不同的现金。 为了争取存款,一点点的顾客经理经常为顾客报销转账费用,或者报销往返的旅费。
除了这些自古以来流传的手段外,“超级网银”这种“高科技武器”也被广泛使用。 许多银行的大堂经理鼓励顾客开设“超级网络银行”,将其他银行的闲置存款“放回”本职工作。 因此,规模稍大的银行采取了“反体制措施”,限制了每天“能筹集”资金的规模。
资金局面“空前面很惨”中央银行“交给士兵不动”
尽管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shibor )经常“暴涨”,但市场资金方面的信心受挫,市场悲鸣不已。 但是,目前管理层多次坚决“不放水”的态度。
业内人士认为,本周的央票发行量足以表明央行紧缩流动性的态度和决心,短期内降低准利率、降低利率是不可能的。
昨天,中国银行间货币市场经历了历史性的时刻。 当天,隔夜的shibor上涨578.40bp,“破表”上涨至13.4440%的历史最高,在盘中一度上升至30%的惊人位置。
另一方面,除shibor利率外,银行间回购利率同样呈爆炸性上升,各期限品种涨幅均在100个基点以上。 其中隔夜,7天回购利率分别上涨377.7bp、321.2bp,反弹至11.650%、11.449%罕见的两位数水平。
很多业界相关人士在“空”面前很惨烈”表达了现在的资金状况。
随着紧张感的发酵,昨日“中国银行违约”、“央行向工商银行放水500亿元”、“收盘前30分钟央行投放4000亿货币缓解市场流动性”的传言层出不穷。
另外,央行依然比市场上的“风雨飘摇”要清淡。 在周四进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中,大家期待的反哺尚未出现,但20亿元的央票发行表现出了管理层“铁血纠正”的坚定态度。
受昨日下跌势头影响,a股股价大幅下跌,两市跌幅一度接近2%,但随后以本保险(行情、资金、股吧、问诊)为代表的金融股上调护身盘,下午各股股价双双下跌,但遗憾的是,仍将上市。 收盘,上海综合指数报下跌2073 .09点、10 .93点、0 .52%。 深指报为8136.05点,下跌11.44点,涨幅为0 .14%。 本
疑问
银行怎么会缺钱呢? 大量资金停留在金融体系内空套期保值,今年央行见底不再参与市场波动
银行怎么不缺钱,又这么缺? 海通证券(行情、资金、股票吧、问诊(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流动性其实非常充裕,只有大量资金停留在金融体系内空套利。 由于热钱流失和货币政策紧缩,特别是央行对银行间市场的态度与以往明显不同,许多金融机构错误判断,未能及时、充分准备好本月到期资金安排,造成暂时性流动性枯竭、违约,最终造成资金市场利率
从整个银行领域来说,特别是每年6月和12月,银行机构面临月末和季末双重考核,有“借款”的冲动,是多年资金诉求的高峰期。 往年,央行一般在资金最匮乏的时期介入市场,注入一部分资金来抑制资金价格。 这种行为很多金融机构依赖央行,央行总是认为要为整个市场打底,央行在一些交易员中也被称为“央行之母”。 但今年以来,央行对同业市场采取放任态度,无论市场如何波动,都不介入。 不仅如此,央行还继续发行央票以回收流动性,期待一些金融机构高额借款。 许多银行因为误判,在6月之前没有安排足够的到期资金,发生了高额的借款和违约。
钱去哪儿了? 去了举债业务和影子银行
在银行间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情况下,一家金融机构通过同业借贷往往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例如3% )从其他金融机构迅速获得大量资金,而杠杆投资和期限的不匹配使得这些资金流向其他市场(例如影子银行) 如果合理安排有期限的资金计划,通过循环往复的交易就能实现的更重要的是,在同业业务占用的银行资本金极少、资本管制越来越严格的银行领域,同业业务逐渐从不显眼的边缘业务变为许多大中型银行的重要业务,甚至核心业务。
一位广州分行投资领域负责人表示,“结构化融资本质上是影子银行,但它是向监管机构报告的、正规合法影子的银行领域业务。” 负责人说。
他还表示,实际上各大股份制银行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国有大型银行也有少量参与。 但是,由于资金价格暴涨,市场中短期财富、技术商品收益率(6-7) (中长时间产品) )的约5 ) ),银行失去了产品发行/(/k0/)之间和利润/ )/k0/)之间
你的银行存款安全吗? 虽然不会影响很多人的财产安全,但是股市、楼市[/s2/]
与此次银行“缺钱”事件的影响相比,李迅雷认为,“缺钱”是金融业市场短期发生的现象,但影响遍及包括基金、证券公司、信托在内的整个金融业,但这些影响都是局部和短期的,在银行以前流传的业务中,
昨天接受南都采访的深圳各银行表示,目前合规操作、资金充裕,没有受到同业市场利率暴涨的影响。 “市民的担心可能对银行的金钱管理方法产生了误解,但存款至今仍然十分安全。 ”一位国有巨头说。
专家认为,如果这笔资金紧张,只会提高中小企业的贷款价格。 深圳职业投资者黄表示,短期内一定会有传导过程,大部分分支机构的贷款都会受到影响,资金密集型、负债率高的领域如房地产最为敏感。 普通市民必须慎重的行业是股市、楼市、债市等风险资产。
标题:“中国银领域面临最严重“钱荒” 楼市风险提高”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7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