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63字,读完约3分钟

最近国企密集的人事变动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中投董事长的人选,一直是媒体追逐的热点话题。这并非是国企人事变动机制

近来,国有企业密集的人事变动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中投董事长的人选,成为媒体追捧的热门话题。 这并不是说国有企业的人事变动机制有很大的变化,而是抓住了完成现代公司治理改造的国有企业,在其高层的任免如何平衡之前就传达了人事任免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关系。 在这方面,上个月招商银行(行情、资金、股吧、问诊)行长任免是最典型的。 从法律意义上讲,招商银行的股权比较分散,但以中央企业为背景的招商局似乎对公司治理中最重要的董事会人事任免有很大的影响,其所拥有的相对多数股权对招商银行的任免有着重要的意义。 资本的所有者拥有对资本的绝对支配权,但拥有资本的支配权并不意味着拥有资本的所有权。 即股份公司诞生后,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成为单纯的经理,即他人资本的管理者,资本的所有者成为单纯的所有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国有公司上市、国有股东持股比例下降、民间资本持股比例上升的过程中,国有资本具有杠杆效应,国有企业也不再是国有独资公司。 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资本的持股比例上升,国有股东的持股比例下降。 在这个过程中,国有资本支配的资本是自有资本的数倍。 这在银行和房地产等资本密集型领域尤为明显。 马上获得百亿再融资,原大股东按持股比例认购不太容易持续。 由此可见,在排除大股东退出、保证对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前提下,大股东持股比例下降可能是常态。 事实上,资本所有者和统治者的分离。 不仅在国有控股公司,在民营公司也同样存在。 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都具备资本的常规属性。 在民间公司中,近年来国美企业和雷士照明等企业控制权的争夺大多比国有公司激烈。 无论这种争夺多么激烈,只要是基于股东权利的合理表现,只要争夺的手段合法合规,这种争夺对企业的长期快速发展都是必要的。 由此可见,国有控股高级管理层的任免看起来比较“波澜不惊”,但这种平静对公司的长期快速发展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国有资本作为大股东决定公司管理者,并不完全是真正的市场行为,担心这种非市场行为会导致资源的不匹配,影响小股东的利益。 这个问题事实上涉及另一个问题,就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所有者们如何才能选择合适的经理来形式化资本的支配权。 什么样的机制最合适? 这事实上是委托代理问题。 国有公司历来委托代理问题严重,国有资产运营效率低下也备受诟病。 可喜的进展是,国有公司中层管理者通过市场竞争等方法被更多地选拔出来,为国有公司市场化运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国有公司高层的任免仍然有很强的行政色彩,但即使是高层,本质上也和中间管理层一样是资本的统治者,能否推进高层市场化竞争是国有公司未来快速发展的重要课题。 / h// h// h /

标题:“国企人事任免可更市场化”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7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