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82字,读完约4分钟
高级葡萄酒“退热”、高级餐饮“风生水起”、政府采购逐渐走向“国货”……种种迹象表明,自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来,一些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公款浪费有所平息。
最近,许多地方和公司公开了政府采购、年度预算等“财务账目”,但根据总公司“本视点”记者的调查,其中隐藏着许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数字游戏”。
所谓的“预算节约”“四菜一汁”
例如,第一季度发表的政府采购的“成绩单的节约”主张以一点为单位节约了10%以上。 但是,据记者观察,这种“节约”有时是基于“实际购买消费少于预算额”的结论,而不是“真正的节约”。
据长年负责政府采购的一位内部人士介绍,就像买电脑一样,预算为1万元,最终只花了8000元。 看起来省了2000元,但实际上比市场价多花了1000元。
“不以市场价格评价,而是以所谓的预算价格为‘基准’,显然是虚假的节约”。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吕艳滨表示,部分地方和部门在申报预算时,有时会在布局、数量、价格等方面埋伏或虚报,以确保空之间,以备购后之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对4个省自主公开或按要求公开的11万多件政府采购办公用品进行了比价调查,约8成的商品高于市场价格,其中高出30倍以上的有22种。 最极端的例子是,一台台式电脑的市场价不过2000多元,政府采购价达到9万多元。
广州近日公布了一年多的公交改革成绩,一辆车每年可以节约5000元。 但是,在今年的财政预算中,公务车的运行费用标准没有变化。
例如,记者在一张小小的公务接待餐桌上,得知“四菜一汁”的饮食标准又回来了。 但是,也有“变形”的地方,用山珍海味来弥补“数量不足”。
清算虚列支出,账面瞒天过海
在地方政府部门工作的一位记者告诉记者,为了“方便记账”,写“冠冕堂皇”的项目进行清算是惯常的操作方法。
湖北省纪委调查显示,目前部分地方和公司仍存在风风火火、公款浪费的现象。 例如,商务大厅以“虚构”全省商务系统新闻实务会议的名义,在某酒店开具77600多元的会务费收据进行报销。
“有些部门有自己的保险箱。 先用假名义结算钱,为他用。 ’上海某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透露。
在公布的年度部分地方预算中,“其他支出”和“项目支出”比重较大,难以变现的“基本支出”份额小,回避财政公开,显得空洞无力。
广东省体育局公布的年度预算支出超过3亿元,分别有“文化体育与媒体”、“社会保障与就业”、“其他支出”3个子项目,其中“其他支出”占9成,但该项目有文案
广州市质监局的年度预算本来是56页,但只在网站上放了一晚上就被删除了,取而代之的是46页的新版本。 消失的第10页正是“有新闻量”的三公经费支出预算表。
吕艳滨认为,表面上要么公开“小口径”,要么“虚化”敏感新闻,有文案的“三公支出”变成会议费、科研费、培训费,打包成“项目支出”,掩盖了双眼
公开消费的详细情况,创建“清洁的政府”[/s2/]
控制公款浪费,降低政府行政价格,需要建立政府公费支出绩效判断机制。 吕艳滨认为,应该尽快补充这一行政管理的“短板”,让所有的钱都有价值。
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增科指出,反对浪费需要顶层设计,需要建立透明公开的公共财政制度,充分公开细节,使许多庞杂的数据成为通俗易懂的“通俗读本”。
另外,必须确立可操作的强制标准和细则。 例如,公务接待的人均消费量是多少、哪些菜是多少、哪些菜不上,都有确定标准; 办公室装备包括电脑模型都有具体标准。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只有建立完善的标准和制度,公开消费细节,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才能对公款支出实施“紧箍咒”。
标题:“公务接待四菜一汤走样:用山珍海味弥补数量不足”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8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