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158字,读完约13分钟
从2010年开始,所有大中小城市将首先向外国大学生开放,然后向有熟练技术、能够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开放,然后逐渐有序地向其他民工开放
年10月29日,民警向青岛某工地工人发放居住证。 何海儿
随着中国进入城市时代,“城市化”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健全的城市化,可以促进内需,快速发展经济,有利于改变目前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快速发展模式。 而且,这十几年来,流动人口迅速扩大,已经形成了一群拥有2亿多巨大人口的“二等公民”,不利于社会稳定。 根据国家发改委正在起草的城市化计划,农民工市民化排在5个百分点的第一位。 “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农民工在外出务工定居,融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制度,转变为当地居民。 这一改革需要设计路线图,长期推进渐进式、深入式的户籍改革。
如何推进有深度的挨家挨户改革? 在此提出初步构想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要点是画出第一个大概和步骤,包括可操作的措施。 抛砖引玉,想引起大家对这个主题的进一步关注和讨论、撰改当然,这里有很多技术细节。 但是,我认为逐步、渐进、稳步地做到完全废除户籍带来的市民水平差异,不仅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该住房改革方案提出的步骤和目标是从年开始大约需要15年的时间来处理流动人口的问题; 15年后,所有国民都可以在国内自由流动,国内没有分级户籍制度。 具体做法是,在所有大中的小城镇,首先向地方大学毕业生开放当地户籍登记,然后向有熟练技术、有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开放,再逐渐有序地向其他农民工开放,最终使所有流动人口“市民化”,举家
关于定居名额和优先顺序
年,城镇中流动人口(包括大学毕业生)约为2.3亿人。 粗略估算,到2030年,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将达到3亿人以上。 15年内改变这3亿人以上的户籍,平均每年将处理约2000万人的户籍问题。
每年这2000万名额,应该怎么分配? 我认为可以吸收吸收海外(例如美国、加拿大)国际移民的方法,参考深圳积分加入的构想和具体方法,建立加入的优先程序。 一般来说,青年大学(包括大专)毕业生优先,然后是熟练技术人员和稳定的自我就业工人,最后是低技术农民工(包括“普通工人”等)。 这是先易后难的方案,符合中国的情况和财政经济可以接受的能力,社会的期望。 有人认为这种方法可能会歧视低技术的农民工,但我认为这样做可以照顾到中国目前的状况,有助于推进住房改革。
我认为招聘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定居应该是“双赢”。 因为,大学毕业生大多是社会福利最重要的纳税人,向外国大学毕业生打开户籍这门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好处显而易见,应尽快推进这种学历型人才的入户措施。 在美国,许多州(和城市)的政府和公司认识到,要迅速发展产值较高的地方经济,需要大量的大学毕业生。 留住当地毕业生,让外州大学毕业生就业,接受部分合适的外来务工是重要的政策。 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也是未来中产阶级的第一来源是美国人口长期快速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
但是,截至近期,中国各地外国大学生每年吸收的住房改革措施,如上海“居住证”评分制度、东莞积分参保制度等,数量非常有限,相对于各城市有10万多名外国大学毕业生,实际上是杯水车薪。 只有深圳去年推行了户式改革,通过积分加入渠道接收了十几万人,第一是大学毕业生落户。 数量远远超过了其他大城市的类似方法,在户籍制度向地方大学生开放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一环在第二阶段。 降低农民工的门槛,使农民工的相当数量也能够定居,也是实质性家庭改革的关键一步。 上述大学毕业生落户的逻辑和理由,基本上也可以应用于落户有技术的民工的政策。 为了中国的产业升级,进入高端水平,也需要大量受过更好教育的熟练工人、能够操作高科技设备的技术人员。 上司也需要熟练的工人,必须留住他们。 技术人员可以得到高薪,也有支付城市社会福利费用的能力,基本上也是一种双赢的方法。 向有技术的农民工“加入户籍”,促使更多的农民工向技术工人方向转移,大力调动非外出务工者的积极性,如投资自身的人力资本、获取加入等。 从更长远来看,这将大大提高中国工人的整体技术水平,增强中国的国力。
大致用七八年的时间办理上述两组户口。 然后集中于其他外出务工者的户籍问题。 那时,随着整体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民工的自身努力,和年轻人口的逐年减少,教育水平低的非熟练工人大幅减少,中国国力十年后更加富强,为社会公平实现投入越来越多的财力,是处理普通民工户籍问题的有利条件
总结一下,必须制定比时间长的计划,让稳定的员工享受当地户口,让他们能够定居。 要让他们享受国家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留守丈夫、留守妻子来到越来越多的城市,让他们的孩子也能不受歧视地像当地居民的孩子一样上当地的公立学校。 农民工只要有当地户口,就可以全面参与城市公共事务管理,也可以像城市人民一样自由择业,发挥各自的优点,生活得到保障,没有多少后顾之忧。 只有这样的城市化才能扩大中产阶级,扩大内需,才能实现“城市化-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后,只要有稳定落户的希望,可以转让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放弃已经闲置的宅基地和耕地,这也将大大提高农村土地的生产和生活利用率。 这对土地短缺的中国特别重要。
“农民工市民化”的公共费用估算与负担度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需要投入多少公共价格(也就是政府的财政负担),这个价格能否承受,经济的“利润”如何是个重要的问题。 一般认为,农民工迁居城市的价格过大,社会(政府)难以承担。 我认为这是误会。 近年来,有一项比较详细、全面、现成的统计数据公开进行估算。 结果,人均“市民化”的价格约为小城市2万元,大城市10万元。 年,国务院快速发展研究中心在四个大中城市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调查拆解,结果表明,典型农民工市民化(含相应抚养人口)所需公共支出价格共计约8万元左右。 上两组的估算大致一致。 也就是说,人均“市民化”的价格约为8万元至10万元左右。
按上限10万元计算一下。 所有流动人口市民化的总价格及其对国家经济和财政的影响。
要在一年内将2亿3000万流动人口的户籍全部转为城市居民的户籍,总价格为23万亿元( 10万元x2亿3000万),为全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4%,这是天文数字,中国无法承受。 但是,如果按照本文提出的15年来进行,考虑到2030年流动人口将达到3亿左右,平均每年约有2000万人转换,每年的总价格为2万亿元,占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8%,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但是,该算法假设流动人口在一年内全部用尽了上述10万元的社会福利、公共服务。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10万元的福利是流动人口定居后,花在剩下的生命年数上的。 现在,我们假设农民工的平均年龄是27岁到30岁,他们的“余生”是40年。 这10万元将在40年内分配。 也就是说,每年2500元。 平均每年转换2000万人,总价为500亿元,约占总产值的0.1%,约为北京奥运会花费的五分之一,国力应该足够负担。
更合理的方法是计算出市民化价格在政府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我计算了一下,500亿元是全年财政收入的0.4%。 当然,这只是第一年的价格,这个价格每年都在增加。 到了方案的最后一年(第15年),价格等于全年财政总收入的6%。 尽管如此,我认为这是可以负担的。 即使最高的6%,过去两年财政收入的年增长率(年为23 ); 年为13% )的一小部分。
除去数字讨论,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大部分民工都很年轻,平均年龄不到30岁。 他们可能需要的城市福利,第一是公房(特别是有了家庭之后),中期是孩子公共教育的福利,支出较大的社会保险(养老、医疗)第一是后期。 初期还是处于支付、支付的阶段,不是享受的阶段。 也就是说,在计划初期,“市民化”的费用支出并不多,农民工在城市定居初期可能是净贡献。 不是领取福利,而是缴费第一。 现在的城市户籍人口,特别是大城市,在严重老化和“现金支付”的养老医疗财政制度下,年轻农民工的福利贡献,可以弥补户籍人口老化带来的城市福利财政缺口。
更重要的是,农民进城后的职工人均年为城市创造的“社会总产值”,无疑是上述2500元“市民化”年平均价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远远超过了市民化的价格和他们的工资。 外出务工者一旦能够定居、安居,有长期的期待,他们也要对自身的人力资本进行追加投资,即学习技术、“投资”居住城市社区,从而花费费用。 那样的话,他们为城市创造的红利会更高。 这就是为什么健康的“城市化”能产生纯利,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原因。 这与出卖土地炒建筑物、扩张城市土地的短期、泡沫化的“城市化”不同,也与拉丁美洲各国中,农民进城但未就业的“城市化”“城市病”不同。
中央政府发挥主导和推进的作用
在户籍改革中,中央必须发挥主导和推进的作用。 目前,挨家挨户改革基本上赋予地方权力。 因此,挨家挨户的改革也仅限于地方的非常小的范围。 在向农民、农民工开放户籍的多个地方,其政策对象基本局限于本省(市)的农业户籍人口,基本不接触核心群体——农民工。 即使对当地的农民工开放,很多条件也很艰苦。 例如,强制农民“变更土地户籍”(今年中央明确禁止)。 这几年我注意到了,这些地方的住房改革,并不能说有实质性的进展。 部分被扭曲为“农民上楼梯,政府卖土地”的政府项目。
因此,户籍改革是关系到全球快速发展战术的重要措施,迫切需要中央的大力指导、统一、干预,不能只靠地方进行有限度的挨家挨户改革。 中央政府一方面要拥有全球顶级的设计,另一方面要大力率先推进和调整,如扩大财政投入、积极推进和监督、制定必要的法规等,综合配合。 目前,农民工在城市落户面临的大部分问题是广义的生活保障问题(公共住房、教育、社会保障、土地等),这是大局问题,需要中央领导、统一、财力分配,不能只局限于地方。 实质性的挨家挨户改革要求打破地域界限,让跨省的农民工能够定居。 对跨地方、各行政区域的事业权、产权、人口管理问题,需要更高层次统一规定和执行,中央应考虑设立负责任的逐户改革指导机构,长期专职推进逐户改革工作。
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要改变以出口、投资为中心的模式,必须建立强大的国内人力市场、产品成本市场、统一平稳的国内市场,这个任务是中央政府责无旁贷的。 美国的经济实力之所以强大,依赖于100多年来联邦政府努力建设统一国内市场的成果。 因此,中国户籍改革,主体必须是异地务工人员和家庭,需要从全国考虑每局一局,需要在中央层面做出积极部署和安排,同时实施和监督。
大中小城市挨家挨户改革的政策
近年来,国务院实施“分类户口迁移”政策,鼓励农民工到中小城市定居,最大的40个城市户口未开放。 许多学者对这项政策寄予厚望,认为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可以消除“大城市病”。 我认为这是误会。 这项政策基本上沿袭了20世纪80年代“控制大城市生活人口规模”的老路。 现实情况是,国家投入仍然向大城市倾斜,大城市发展比较迅速,大部分农民工没有按照政策去小城镇,而是跟着就业去向去大城市。 在目前地方财政以土地收入为主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也没有开发小城镇的能力。 因为小城镇的土地成本卖不出去。
大城市发展迅速,在中国目前的快速发展阶段,有其自身的经济规律。 大城市规模效益大,人口和公司集聚也节约了交易价格。 我赞同许小年博士的说法。 实现聚集效应的主体必须是公司和城乡居民,而不是一个政府的政策。 因为政府官员无法掌握那么详细的新闻,他们不知道那些公司有规模的利润,公司投资哪个城市好。 他们也不知道农民应该进入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找工作安居乐业。 所有这些都应该由公司和农民工自行决定市场,政府一律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不鼓励农民工在小城镇定居。
所以,我的建议是,进行实质性的住房改革,在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特大城市在内的所有城镇推广。 因为这里有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
本文的建议是,用渐进的方法扭转城镇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差距扩大的不良趋势,在约15年的时间里逐渐消除二者的差距,重新恢复到同一部分,2030年使我国城乡人口恢复正常状态,没有户籍区别,如同其他国家一样,国民在本国国内 到2030年,每年可以通过查看城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差距来评估家庭改革的进展情况。 差距变小了就表示前进;差距变大了就表示后退。
总而言之,这个方案是为中国创造双赢的局面。 国家、民工都有利。 阶段性、渐进、稳健的家庭改革,不仅为中国经济增加了新的巨大动力,也是建立公平社会、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 ( ) ) ) )。
图
作者是美国华盛顿大学地理系教授,曾担任世界银行、联合国城市化和人口迁移项目的专家顾问
标题:“十五年完成户籍改革”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8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