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80字,读完约3分钟
北京市统计局近日公布了北京市城镇非民营企业、城镇民营企业就业平均工资最高数据。 我市城镇非私营企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84742元,比全年75482元增加926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加8.7%,增长1个百分点。 全市民营企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42882元,比全年34235元增长8647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21.3%,增长3.1个百分点。 关于年我市城镇非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增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我市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是工资增长的基础
年,我市按照“在稳定中求前进”的总体要求,积极贯彻各项宏观调控政策,保持了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7801亿元,比上年增长7.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0.3亿元,增长3.2%。 第二产业增加值4058.3亿元,增长7.5%; 第三产业附加值13592.4亿元,增长7.8%。 经济的稳定增长为员工工资的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工资制度改革带动工资增长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围绕工资制度改革,以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政策重点,制定并大力落实了一系列政策。 年,我市最低工资标准由每小时6.7元以上、每月1160元以上提高到每小时7.2元以上、每月1260元以上。 年,公司工资指导线基准线为11.5%,比上年上升1个百分点。 另外,我市继续稳步推进公共卫生、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全年补发了部分领域、部分单位工资。 所有这些措施都带动了工资的增长。
三、劳动力价格上涨导致工资增加
工资变动体现了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诉求的均衡关系,平均工资直接反映社会人力资源的价格水平。 年度公司雇佣情况的快速调查结果显示,60%的公司雇佣价格上涨,41.9%的公司认为存在招聘难的问题。 公司一般采取提高工资、改善福利待遇的手段来应对“招聘难”现象。 这也是工资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反映出工资增长的拉动作用
年全市城市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469元,比上年增长1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率为7.3%,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 从收入结构来看,城镇人均工资性收入占人均平均家庭总收入的68%,比上年增长11.1%。 这与就业者平均工资的增长趋势一致。
五、居民储蓄的增加反映了工资增加的贡献作用
收入是决定居民储蓄的最重要因素,收入的增加与储蓄存款的增加额高度相关。 年,随着作为居民最优先收入来源的职工工资的快速增长,居民存款余额也明显增加。 年末所有城市金融机构(含外资)外汇存款余额84837.3亿元,其中个人储蓄存款22298.6亿元,比年初增加13.2%,增加额比上年多342.7亿元。 这与就业者平均工资的增长趋势一致。
另外,全市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保持较快增长,但工资水平领域差距、岗位差距仍很大,每个就业人员对平均工资增长的感知也不同。 全市有非民间法人就业的19个领域中,领域平均工资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有12个,就业人数占64.5%。 对民营企业就业者来说,其年平均工资更低,仅为城镇非民营企业就业者平均工资水平的50.6%。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工资制度,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的工资水平。
标题:“北京统计局解读2012年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平均工资”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8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