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67字,读完约2分钟
几年前,货币信贷增长率相对较高,社会融资规模也较快,金融和经济数据“不同步”的现象备受关注。 中国人民银行在昨天发布的《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金融和经济数据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很少严格一致。 从历史数据来看,两者有很大的偏差。
央行表示,在近期金融和经济数据异步现象的背后,还是存在结构性和周期性问题。 从结构的角度来看,一个是以前就传出产能过剩和新的增长点不足的消息,资金开始投向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等行业,其中土地储备、购买需要大量资金,但在项目开始之前不会产生gdp。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占用两部分资金,扩大融资诉求。 以前低效产业边际产量减少,新兴产业还没有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三是金融深化的过程也是增加融资环节,延伸链条。
从周期性因素来看,在形势和预期不稳定的时候,公司有大量储备资金的趋势。 中国仍处于经济扩张和转型阶段,迄今为止经济主体对资金的诉求比较强烈。 公司在有机会获得贷款、债券等融资时,往往倾向于先拿到钱。 经济形势和预期不稳定的时候更是如此。 占有资金不仅可以储存起来用于偿还债务,可以通过借给其他资金诉求者来获利,还可以在经济复苏时迅速扩大再生产。 但是,在经济潜在增长率逐步放缓的情况下,这种资金录用以前流传下来的理念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中央银行特别指出,实体经济范围广,从产业细分有一、二、三产业,其中也有细分,从公司规模细分有大中、小微型公司,仅靠制造业和某类型公司贷款的占有率无法衡量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的程度。 无论是贷款还是其他融资方式,都体现了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标题:“央行解释金融与经济数据不同步现象”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3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