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39字,读完约7分钟
截至6月底本应取得阶段性进展的特别转移支付改革,面临阻力。
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换方案》任务分工的通知。 其中,要求减少、合并财政特别转移支付项目,委托与地方管理相适应的特别转移支付项目。 相应加强财政、审计监督。 这项任务由财政部和有关部门负责,限于年6月底前完成。
虽然6月末已经过了期限,但这项工作还没有完成。
日前,有媒体报道,财政部编制的相关方案尚未批准,相关部委不愿意放弃本部门专项资金审批权。 规范约2万亿元财政专家转移支付资金的新政,短期内难以取得进展。
对此,《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财政部内幕时发现,特别转移支付改革方案尚未完全成型。 来自许多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抵制,是难以推进特别转移支付改革的重要原因。
但更深层的原因是特别转移支付改革作为财政体制改革的子项目,难以独立推进。
这些财政部内部人士表示,目前财政部改革中,最重要的是“增值税改革”的税制改革,其次是预算改革,其次是转移支付改革。
“转移支付问题不是一个文件就能处理的,而是较大的制度性财税改革的一部分,涉及政府间财政体制的调整。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时红秀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部委放权难
转移支付分为普通转移支付和特别转移支付两种。 两者的批准单位不同。
常规转移支付由财政部预算部门统一安排,首要是弥补地方财力的不足。
特别转移支付的批准分散在各部委。 各部委批准相关项目后,由财政部按该部委下一年的预算支付。 这部分是中央政府为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而设立的专项补助资金,应当专用于专项资金。
亲近财政部的人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在中国目前各级财政间的转移支付中,谈判现象普遍存在。 与上级的亲疏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转移支付额,特别体现在特别转移支付上。
因此,我国通常发生转移支付比重低、特别转移支付项目过多等情况。 今年6月,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年中央结算的报告中表示,年,中央对地方专项搬迁支付18804.13亿元,占转移支付总额的46.7%。
参加本轮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一位中层程序员就专项转让造成的支付混乱现象,一位地方领导向他们指出,村里的厕所改造必须由卫生部进行审查。 小水库的改造必须由水利部审查; 道路改造必须由交通部审查。 所有的审批,只有当地领导进入北京“跑部”才能解决。 在这种背景下,减少特别转移支付阻力很大,各部委不想失去自己手中的特别转移支付审批权。
以猪定点屠宰监管职能为例,在本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中,该职能由商务部分为农业部。 不过,据参与机构改革的内部人士称,由于中央财政支持屠宰场的建设,该职能的交接暂时陷入僵局。 时红秀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对地方政府来说,必须跑完项目的分管部委和财政部。 因为即使分管部委通过,财政部资金落后,地方政府依然棘手。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第一是没有法律依据,没有确定转移支付的条件、手续是什么、日期限制。
以“十一五”时期的三江源保护为例,“每年3月通过中央预算,资金八九月下来。 ”。 财政部附近的人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介绍说,三江源到了10月底就结冰了。 离发放资金只有一个多月的施工时间了。
资金筹措滞后造成的损失例子屡见不鲜。 由于该用的钱没有用在合适的时间,造成了许多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年末向财政突击花钱等奇怪的现象。
“地方上的自己的事,必须全部交给上面。 这个人制没有能力让地方政府自主决定。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术研究院院长高培勇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减少特别搬迁的支付,将触及部门的核心好处,只有更高层也就是中央一级的领导真正下定决心,才能切实推进。
“走部”是可靠的
特别转让支付的“趋部”游戏中,地方政府的心理状态微妙而复杂,受到其弊端的影响,同时在“潜规则”中也很经济。
本轮功能转换提出在减少特别转移支付的同时,增加普通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 但是,不同的地方政府有不同的看法。
上述编辑表示,在听取地方政府对职能转变的意见时,上海、江苏等稍大的地区不愿意减少专项转移支付。 理由是,发达地区税收多,对中央贡献也大,但由于地方经济实力相对领先,常规转移支付不够。 通过特别搬迁支付,他们也可以拿到钱。
财政部相关人士在《财经国家周刊》上表示,以粮食直补为例,某粮食生产大县财政局每年都要为获得这一政策补贴而奔走,其局长如果不获得,这笔资金将耗尽。 粮食生产大县获得粮食直补在问题中是理所当然的意思,但是还没有决定给多少,而是依赖于与财政部门的“拼命的关系”。
“一出台直补政策,这个粮食生产大县的县知事马上来到了北京。 因为他希望你不要浪费。 但是,由于这个补助没有确定的手续规定,他找了在财政部的老同学,向老同学又向省财政厅打了招呼,吃了饭,报了资料,事情就办好了。 ”。 上述人士说。
关于欠发达地区,尽管需要准备补助资金,但特别转移支付一般受益颇多。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介绍,重庆某城镇在申请建设敬老院专项资金时面临这个问题,建设敬老院至少需要2万元床位,资金到位后,镇政府每张床位追加出资补助9000元。
镇长说:“虽然补助金会变得有点严格,但因为上面有这个补助政策,所以放弃浪费,争取这个特别项目。”
但是,欠发达地区希望增加正常的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专用于特别项目时,存在配套困难,“不能用买酱油的钱买醋”等撒胡椒的弊端。 通常,转移支付可以由地方政府统一根据情况采用。
单兵难闯[/s2/]
财税专家认为,部委间、部委与地方政府间的博弈,只是特别转移支付改革进展缓慢的表象,政府间财政体制调整,是其背后更大的命题。 王雍君认为,未来的特别转移支付改革必须将第一步筹资的权力集中在财政部身上。 各部委没有拨款的权利,只有统一规范责任工作的权利。 年初必须通过国库单一账号发行到地方国库单一账号,由地方财政统一这部分资金的采用。 各部委的职责是制定特别转移支付资金的缴费标准,监督其实施,“绝对不具备掌管现金的权力”。
王雍还明确了特别转移支付的规则,并表示将根据规则进行削减。 例如,必须考虑支付资金的项目是否会对其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也就是说,外部性是大致的。 他说,例如,村里的厕所改造等事务不影响其他地区,是当地的内部纠纷,因此不应该设立特别转移支付。 如果在某个地方管理沙尘暴的话,会影响到周边的广阔地区,所以才需要特别支付。
财税专家认为,现行转移支付制度的设计,确定了几个大体,第一是均等,第一是常规转移支付,指越来越多的财政向欠发达地区倾斜。 第二是补偿。 由于东部省份税收贡献较大,每年通过税收返还的方法对东部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偿。 三是调控,第一是指特别转移支付,是推进中央宏观政策的一种手段。
因此,改革特别转移支付必须配合政府间的财政体制改革进行。 这关系到中国的财政体制将何去何从的问题。 ”高培勇说。
标题:“多部委与地方政府阻挠 专项转移支付改革推进艰难”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4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