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29字,读完约3分钟
本报记者周潇北京报道
7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当前政府新闻公开要点业务安排》全文公布。 文件要求推进要点行业新闻公开工作,应对公众关注的问题。 民生类,如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教育、保障住房、征地拆迁等列其中。
其中,有关政府收支的新闻公开是重点。 文件要求推进财政预算决算和“三公”经费的公开。 年,各省级政府要全面公开省本级“三公”经费。 到2009年实现全国市县级政府“三公”经费的全面公开。
具体来说,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增加的,要细分证明增长原因。 另外,中央部门要细化年度预算编制,将公交支出细分为“购买费”和“运行费”两部分。
文件要求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在年公布至“项”级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至“项”级科目。 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中央各部门有必要全面自主公开改进情况。
推进新闻发布,细化具体要求,确实是件好事。 但是,光公开可能还不够。 背后制度方面的根本问题没有慢慢处理,问题依然存在。
这种前审计署的报告显示,很多中央部门“三公”的经费有超额标准,一点点的项目经费被转用于“三公”,中央部门可以将“三公”转移到下属部门等,这些其实已经是陈年旧事了。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学院教授王雍君指出,“三公”的关键在于分类和标准。 例如,什么级别的官员可以配备巴士,巴士的配置应该如何等。 光讨论“三公”规模的大小,不能评价支出是否合理。 目前各级政府部门的“三公”标准尚未公开,现有的制度标准本身不合理,这些根本问题将来需要处理。
一位业内专家表示,只要求公开财政新闻是“小打小闹”,还是有必要触及背后体制的根源。 审计报告中出现的“资金滞流”问题,往往是由于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过多、中央政府资金过多、企图干预地方政府,导致资金分配的采用效率低下。 这些都需要从财政分配体制着手处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术研究院院长高培勇指出,目前并未将所有国有公司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企业支付的利润世界最低,这部分在国有企业内循环的情况也很多。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只有提交人大审议,未经人大批准才能使用。 将来,这些预算科目也必须经人大批准。
除了进一步要求公开财政新闻外,在今年财政收入形势严峻、收支矛盾加剧的背景下,国务院会议提出政府“率先过艰苦的生活”。 财政部近日发出通知,要求中央国家机关压缩常规支出的5%,削减办公楼建设的修缮费用、会议费、“三公”经费等。 完善的新闻发布机制有助于外界监督政府是否真的“率先过着艰苦的生活”。
标题:“省市县“三公”经费全公开”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6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