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77字,读完约2分钟
户籍只有5万多人的广东省中山市横栏镇,年报告工业总产值达到85 .1亿元,但经国家统计局核实,年工业总产值初步为22 .2亿元,虚报62 .9亿元。 原来,横栏镇纳入网络直报的工业公司有249家,在抽查的73家公司中,有38家实际属于规模以下的工业公司,其中19家被停产、搬迁或注销。 既然工业总产值水分这么大,这个城市过去几年的统计数字是否可靠,是可以考虑的。
但这件事唯一幸运的地方是,当地有关部门没有说临时工统计了这个数字。 据当地通报,该镇原因是“统计人员因玩忽职守,网络直报公司名单不实,编造虚假数据,代之以填写公司数据”。
实际上,一个地方的工业总产值的上下与当地统计人员的业绩和职业生涯没有直接关系。 因为他们不是工业部门的管理者,只是基层的统计人员。 那么,统计人员大胆到将工业总产值的“泡沫”吹散为实际数据的3.83倍的“动力”是什么呢? 尽管再准确的统计也会有误差,但3倍以上的差异已经不是统计方法和样本采样不同的问题。
在个别地方“唯一的gdp考核”的压力下,统计数字往往涉及到一小批人员乌纱帽。 换言之,不仅会影响现在的乌纱帽是否佩戴牢固,还会影响之后乌纱帽的佩戴量。 由于有这样的“原动力”,各个地方数据的伪造频繁,各个地方统计人员也必须使数字看起来符合当地领导的意愿。
另一方面,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是在统计数据不完备的背后缺乏解释责任机制。 尽管《统计法》对统计数据造假者有处罚规定,但由于监管力度不强、处罚机制不健全,一点点的统计人员和地方机关敢于“出险”。
其实,统计经济数字的初衷是更好地了解各地的经济运行情况,做出及时的政策应对。 但是,隐瞒实际情况的统计很可能会导致两者的“南辕北辙”。 以该镇为例,尽管已有多家公司停产、搬迁或放贷,但统计数字上的工业总产值依然顺利。 用虚假统计数据蒙混过关,最终蒙受损失的,不仅是公司的经营者和员工,还包括地方的长期快速发展。
假设一个城镇的泡沫吹得这么大,在其上各级单位,利用各基层镇乡报告的数据编制的统计表,有多大的可信度,如何能全面反映当地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 文/赵昂
标题:“个别地方数据造假频现 “板子”不该只打统计员”
地址:http://www.s-erp.net//sdcj/7302.html